第6章 乐安谍影

官道上的黄土被晒得发白,马车轮子碾过时扬起细碎的烟尘。张琰掀起车帘,热浪裹挟着麦香扑面而来。远处田野里,农人们正弯腰收割早熟的春麦,镰刀在阳光下划出银亮的弧线。

“大人,前面就是德州了。“随行的老仆指着官道旁的界碑,“再往东六十里便是乐安州地界。“

张琰点点头,目光却被路边茶棚吸引。草棚下坐着七八个脚夫,粗布短打被汗水浸得深一块浅一块,正就着腌菜啃杂面饼子。有个瞎眼老汉拉着破胡琴,嘶哑地唱着:“永乐爷征漠北哟——十户九户无儿郎——“

曲调悲怆得不像歌谣,倒像哭丧。

“闭嘴!“茶棚老板抄起烧火棍赶人,“汉王府的爷们儿快过路了,嚎什么丧!“

张琰瞳孔微缩。他抬手示意停车,摘下代表官身的乌纱帽,换了顶寻常方巾下车。

德州城墙比想象中残破。

青砖缝隙里钻出倔强的蒿草,守门卫兵拄着长枪打盹。张琰递上路引时,那兵卒眼皮都不抬:“进城税三文,马匹再加两文。“

“洪武年间太祖免了进城税。“张琰故意道。

兵卒这才抬眼,嗤笑着指向城墙告示——泛黄的宣纸上盖着乐安州大印:“汉王令,凡经德州货物,十税其一!“

张琰心头一震。这已是公然截留国税!他佯装掏钱,趁机扫视城门:三五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围着糖人摊,而摊主腰间竟别着把制式短刀;更远处,两个戴范阳笠的汉子看似在赌骰子,眼睛却一直盯着城门动向。

全是暗哨。

“听说汉王殿下仁厚。“他故意提高声调,“怎会加这等重税?“

兵卒突然变了脸色。张琰只觉后颈汗毛倒竖——有刀锋抵上了他的腰眼。

“这位相公。“身后传来带着酒气的声音,“汉王府正缺您这样的读书人呢。“

醉汉的刀逼着张琰拐进小巷。

七弯八绕后,眼前竟出现座香火鼎盛的小庙。门楣上“忠义祠“三字金漆剥落,殿内供奉的却不是关公,而是个戴翼善冠的泥塑——分明是朱高煦的模样!

“跪下!“

张琰被踹在腿弯处,踉跄着栽在蒲团上。抬头时,看见个穿程子衣的精瘦男子正在香案后吃供果。

“张参议好胆色。“男子吐着枣核,“单枪匹马就敢来乐安查探。“

殿后转出个熟人——竟是虫政堂名单上的乐安暗探头子王十三!只是此刻他锦衣华服,哪还有半分锦衣卫的寒酸相。

“周百户别来无恙?“张琰冷笑。他早该想到,系统地图上消失的红点,不是被灭口而是叛变了。

香案后的男子突然拍案大笑:“都说东宫出了个能掐会算的,果然名不虚传!“他抹着笑出的眼泪,“不过现在该称您——汉王府新任典簿了。“

张琰被软禁在间临河的阁楼里。

推开雕花窗,能看见运河码头上苦力们蚂蚁般搬运货物。十几艘挂着“盐课“旗的官船正在卸货,可搬下来的分明是包着油布的弓弩!

“瞧见了吧?“王十三端着酒菜进来,“朝廷把山东盐税折成兵器,汉王殿下这是替天行道!“

张琰盯着他腰间崭新的玉带:“汉王许你什么官职?“

“乐安卫指挥佥事。“叛徒得意地拍着肚子,“等殿下进了南京,咱就是开国功臣!“

窗外突然传来哭喊。张琰探头望去,几个兵丁正拖着个少女往官船去,老妇人哭喊着追打,被一脚踹进河里。岸上看热闹的商贩们默默低头,继续叫卖炊饼。

“那是献给汉王殿下的。“王十三满嘴流油地啃着蹄髈,“你这种京官哪懂,在乐安,汉王就是天!“

张琰捏碎了手中的茶盏。瓷片割破掌心时,他忽然想起朱瞻基那句话:“山东按察使周新,是建文二年的进士。“

三更时分,张琰用碎瓷片割断绳索。

他摸出贴身藏着的东宫腰牌——这玩意被搜身时竟没被发现,可见汉王府的防备有多漏洞百出。轻轻推开门,走廊上守卫正抱着酒坛酣睡。

阁楼下的马厩里,有个驼背老汉在铡草。张琰刚要绕过去,却听老人低声道:“周按察使在城隍庙等大人。“

“你是......“

“老朽的女儿,上月被汉王抢了。“老人混浊的眼里闪着泪光,“周大人说,您能救山东百姓。“

张琰胸口发烫。他想起茶棚里的悲歌,想起河里挣扎的老妇,想起朱瞻基掌心的刀痕。这一刻,什么系统任务、历史修正都去他妈的——

他要亲手宰了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