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御前奏对
- 大明救时:我陪宣宗缔盛世
- 寿州云中君
- 1587字
- 2025-04-19 10:58:07
乾清宫的晨光透过云母窗格,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张琰立在殿外汉白玉台阶下,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朱瞻基上月赏的蟠龙佩,此刻却重若千钧。
“宣——东宫伴读张琰觐见!“
尖利的唱名声惊飞檐下铜铃间的麻雀。张琰深吸一口气,迈过那道一尺高的朱漆门槛时,刻意让官靴在门槛上蹭出轻响。这是杨溥教他的:“御前行走,总要弄出点动静。圣人不喜悄没声的近臣。“
殿内药香混着沉水香扑面而来。十步外的蟠龙宝座上,洪熙帝朱高炽正就着太监的手喝药,明黄常服下凸起的腹部将案几顶得微微倾斜。
“臣张琰,叩见陛下。“
膝盖触地的瞬间,张琰忽然想起史书上对这位短命天子的评价——“仁厚有余,刚断不足“。可当那双浮肿的眼皮抬起时,他看见的分明是两潭深不见底的古井。
“近前些。“
皇帝的声音比想象中清朗。张琰跪行三步,在距离御案六尺处停下——这个距离既能听清圣谕,又不会让侍卫紧张。
“听说你通晓天文?“朱高炽突然问道,手指轻敲案上摊开的《天元玉历》。
张琰心头一跳。这是前日他献给朱瞻基的元代星象书,怎会......
“瞻基那孩子,总爱往东宫搬些稀奇古怪的。“皇帝像是看透他的心思,“说说吧,荧惑守心主何吉凶?“
殿角铜漏滴答作响。张琰知道这是个陷阱。《明实录》明确记载,今年钦天监将报“荧惑守心“,而朱高炽会以“天象示警“为由减免赋税——若他此刻说出真相,便是僭越;若说不知,又是欺君。
“臣愚见,“他俯身更深,“天象如镜,照的是人心。陛下若以仁德对之,凶星亦化祥瑞。“
“滑头。“朱高炽轻笑,却转头对屏风后道:“听见了吗?比你那些老学究强。“
朱瞻基从山水屏风后转出,杏黄蟒袍下摆还沾着墨迹,显然刚在偏殿批阅奏章。张琰后背瞬间沁出冷汗——方才若答错半句,此刻怕已......
“朕昨夜梦到太祖。“
皇帝突然的转折让殿内空气一滞。朱高炽摩挲着案头一方龟钮玉印,那是朱元璋赐给懿文太子的旧物。
“太祖问朕,可知'以宽失天下'的典故?“
张琰瞳孔骤缩。这是建文帝的旧事!永乐朝以来,“建文“二字是绝对的禁忌。他偷偷瞥向朱瞻基,却见皇太子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泥塑木雕。
“臣......“
“朕不需要答案。“朱高炽打断他,从鎏金匣中取出一卷黄绫,“山东布政使空缺,你去补上。“
张琰愕然抬头。正四品外放!这分明是......
“陛下!“朱瞻基突然跪下,“张琰精通历法,儿臣正欲奏请其入钦天监......“
“朕知道。“朱高炽疲惫地摆手,“所以让他先去山东——那里有座观星台,据说能望见紫微垣。“皇帝意味深长地看向张琰:“爱卿可要替朕......好好看。“
退出大殿时,张琰的里衣已湿透。朱瞻基亲自送他到左掖门,这是莫大的殊荣。
“父皇在保你。“
走过金水桥时,皇太子突然开口。暮春的柳絮沾在他肩头,像未化的雪。
“山东离乐安州不过百里。“朱瞻基指尖在桥栏上画了个圈,“汉王府的私兵,近来常在那操练。“
张琰猛然醒悟。这才是真正的任命缘由——皇帝要借他这双“通晓天机“的眼睛,盯死汉王!
“殿下,臣若离京......“
“杨溥会接手虫政堂。“朱瞻基从袖中取出一枚象牙腰牌,“这是东宫行走的凭证,遇险时可调卫所兵。“
接过腰牌时,张琰触到对方掌心一道新伤——结痂的刀痕组成个“十“字。他忽然想起系统曾提示:宣德帝有自残习惯,尤其在压力大时......
“对了。“朱瞻基转身前轻声道,“山东按察使周新,是建文二年的进士。“
柳絮迷了眼睛。等张琰再睁眼时,那道杏黄身影已消失在重重宫门深处。
五日后启程时,京城下着细雨。
张琰在正阳门接过官凭,发现“山东布政使司参议“的朱砂印下,还压着方小小的“东宫密“钤记。马车驶过彰义门,他忽然掀帘回望——
烟雨中的紫禁城如一幅洇湿的工笔画。而他知道,此刻乾清宫里,那位用药物维持生命的皇帝,正透过《天元玉历》的残页,凝视着星图上山东的位置。
“大人,咱们走官道还是驿路?“随行小厮问道。
张琰摩挲着腰牌上“如朕亲临“的阴刻,轻声道:“绕道乐安。“
车轮碾过泥泞,远方隐约传来闷雷。一场比靖难更凶险的风暴,正在齐鲁大地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