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顾清:“阿师留发拜昭仪,绛缕初封不记谁。海内渐看归圣母,榻前空自属佳儿。天徵鸟梦垂双翼,鬼作人妖有四眉。早与文皇作男子,乾坤更是一番奇。”
孙承恩:“力乘阳刚,才济阴慝。运用四海,驱使百辟。今古大变,宇宙穷凶。虐熖一时,秽名无穷。”
李贽:“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夫所贵乎明王者,不过以知人为难,爱养人才为急耳。今观娄、郝、姚、宋诸贤,并罗列于则天之朝,迨及开元,犹用之不尽。如狄梁公者,殊眷异礼,固没身不替也;宋璟刚正嫉邪,屡与二张为仇,武氏亦不过也。何也?贤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爱惜而敬礼者也。”
爱新觉罗·福临:“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时之才人为后,无耻之甚,且武则天种种秽行,不可胜言。”
赵翼: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符生(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然则区区帷薄不修,固其末节,而知人善任,权不下移,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
翟蔼:“武氏以一妇人君临天下二十余年,是不比于母后之称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过人者。”
近现代
毛泽东:“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事实上,武后统治时代是唐朝的极盛时代。不仅海内富庶,政权的范同更远远达到了波斯湾。她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所谓“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时代的一些大臣宰相、文士、学士大抵是武后时代所培养出来的人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保卫均田思武后,注笺汉书吊章怀。
宋庆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有的出版物和网站显示其后还有‘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的评论)。”
林语堂:武则天这个女人是古今少有,与其他高贵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艳后克丽拉(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不是俄罗斯凯萨琳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一部分像英国伊丽莎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一部分像法国亨利二世的皇后凯萨琳·德·美弟奇(凯瑟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国女皇的精力,有法国皇后的残忍……武则天公然蔑视道德家;历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间的年号怎样称呼,也没法决定对她的称呼……她粉碎的传统,创始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
武后是个杰出的女人,这无可否认。除去疯狂热衷于权力,极端自尊自大以外,头脑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个性聪敏而坚强。在她生活的后十年,性格已渐见宽容,胸襟亦渐见开阔……停止残杀。把以前用各种方法放逐的贤良之臣,又都召回为官。虽然武承嗣与来俊臣时时图逞阴谋诡计,武后并未使大权旁落。武后如果不篡唐自立,本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主,比历史上若干皇帝都好。公平而论,武后的确是当时最精明强干的政客,胜过那些学识渊博的儒臣,胜过历代雄心大志的皇后。太宗为男,武后为女,二人都竭力开创一个朝代,太宗雄才大略,众望所归,武后在才略方面,堪与太宗比肩。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这个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中国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范文澜: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高宗是个昏庸君主。显庆五年(660)以后,武则天参政……腐朽势力并没有在他(高宗)的扶植下滋长起来,也没有因帝位易姓,而引起危害民众的祸乱。贞观时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切实的巩同,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
武则天执政,造成历时半个世纪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对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安宁的长期保持,是有贡献的。
翦伯赞:“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吴晗:武则天突破了用人的地域成见和门阀观念,通过科举制度用人,就在她的时代培养了许多人才,为玄宗时代准备了人才,而玄宗初期的政策,也正是武则天时代的政在唐代的历史上,唐太宗打下基础,接着是武则天时代,以后就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五十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拓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这样一件事实,即开元时代的主要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所培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的时代长时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的治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尚钺:“(武则天执政时期)唐帝国仍在继续向上发展,对内发展了科举制,对外抵抗突厥、吐蕃和契丹的骚扰,继续开通西域孔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某些方面说,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白寿彝:“武则天是个有才能和政治野心的人……她注意选拔贤才,先后任用李昭德、狄仁杰、姚崇等政治家担任宰相,协助她管理国家大事。她也亲近一些奸佞小人,任用酷吏,制造冤狱。不过她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让他们掌有过大的权力。在她掌权的半个世纪里,李唐的皇权一度受到很大的损害,但李世民开创的政治局面并未终止,社会经济还是继续发展的。”
乌廷玉:“武则天执政以来,继续推行唐初的基本国策: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压抑部分士族,扶助新兴庶族;反对民族压迫,保卫边防安全。她虽然没有重大建树,但并没有把唐朝引向衰败。”
吴枫:“武则天当政,严重打击了长期把持政权的大官僚贵族集团,通过各种办法——尤其是科举制,给中小地主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政治前途,一方面促进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唐玄宗统治时代选拔了较有作为的官僚……其主要政策就当时社会来讲,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杨志玖:“武则天的主要贡献,在于她打破关陇贵族集团在政治方面的垄断,对魏晋以来尚门第的制度,更进一步加以打击,把政权开放给更多的人,对历史进步多少有些作用。同时女性做皇帝,对于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统治制度也是一个巨大革命。”
汪篯:“武则天的政策在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后来的唐玄宗顺着武则天的路子走,才在历史上出现了‘开元之治’。”
吴泽:“武则天当政的五十年中,坚持太宗、高宗的反土族斗争的政治道路……稳固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了一大步,其政策对维护国家长期的和平统一,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为其后的‘开元之治’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因此武则天在唐代前期和太宗、玄宗同是中心人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他对武周后期的弊政,也给予揭露。”
吕振羽:“武则天在巩固和发展祖国疆域和民族关系,密切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81](《史论集》)缪钺:“武则天在执政期间,过分信任酷吏,所杀戮的许多宗室贵戚,文武群臣并非都是反对她的,有些人更是被酷吏所陷害,特别是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名将。武则天的这些做法,可谓‘自毁长城’。她的崇信佛教,大修庙宇,劳民伤财。放纵僧侣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以致‘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给人民带来危害。”
崔瑞德:“对于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样泼辣地实行统治的女人,尽管儒家历史学家都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武曌显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对政治具有天赋,并且非常善于操纵宫廷的权力结构。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权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坚毅的决心和识别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的残忍和报复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轶事典故
女主武王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若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将来必为天下之主!”
贞观(627年-649年)初年,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昼出现。太史令李淳风占卜说:“女主昌。”这时民间又广传《秘记》之言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听说后非常不悦。后来,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李君羡(籍贯武安)在酒宴上道出自己的小名为“五娘子”,因他的“官邑属县”都带有“武”字,遭到太宗猜忌,最终被下诏诛杀。
太宗曾私下问李淳风:“《秘记》所言可信吗?”李淳风答:“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发现此人正在陛下宫中(指武则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将成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孙屠杀殆尽,已成定数。”太宗不以为然,说:“把凡是有嫌疑的人统统处死如何?”李淳风答道:“此乃天命,不能违背。未来称王的人杀不了,再杀也只能徒增无辜。况且三十年后此人已老,也许心存善念,祸害小些。现在即便找到并处死她,那么上天或许会降下更为强大的人,那么恐怕陛下子孙将无一幸免。”太宗认为李淳风所言有理,便不再过问此事。
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入朝申冤。武则天也认为自己才是“女主武王”,于是追复李君羡的官爵,以礼改葬。
情诗诉衷情
唐太宗驾崩后,作为才人的武则天居感业寺为尼。此前,武则天就和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有过感情。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到晚年,还常默诵这首诗。武则天与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在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撰写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规格建造的。
骨醉
王萧王皇后、萧淑妃被废后,居于别院。一日,唐高宗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们的惨状后,相当不忍。二人请求李治让她们重见天日,并希望将幽禁的别院命名为“回心院”,李治允诺。武则天得知后,即刻下令将她们各杖击一百,断去手足,丢到大酒瓮里,曰:“令二妪骨醉!”萧淑妃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自此后,宫中不再养猫。不久,朝廷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则天多次见二人作祟,披发沥血如死时的样貌。后来徙居蓬莱宫,“复见之”,于是“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则天真容
关于武则天的容貌,传世文献有不少记载,据《旧唐书》,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容貌和性格都像武则天,而“公主丰硕,方额广颐”,这符合唐人审美,武则天的容貌应当也是如此。后来武则天称帝,年岁虽高,但驻颜有术,善于涂泽粉饰,时常容光焕发,即使和子孙站在同侧,也感觉不到她的衰老。直到神龙政变后,武则天才迅速衰老下去。
然而,关于武则天容貌,后世却缺乏可信的图像资料,例如:《历代古人像赞》较为晚出,且对武则天抱有偏见;《唐后行从图》的年代和作者有争议;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一说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雕刻的,但也只是传说;四川广元皇泽寺里有武则天的塑像,可能有所本,但原件已经损坏,翻修件也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则天的真容。
创字改名
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
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zhào)。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上苑催花据
《唐诗纪事》记载:天授二年(691年)腊月,即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有些大臣意图谋反,便诈称百花盛开,请武则天驾临上苑(神都苑)赏花。武则天开始时应允,很快便察觉出异图,遂将计就计,写出催花诗一首(参见《腊日宣诏幸上苑》)。写完后,武则天将此作为诏书,派遣使者前往上苑宣诏,以告知花神。至凌晨,名贵花种果真遍布上苑,群臣惊诧万分(但《唐诗纪事》认为此事不足凭信,且认为武则天的诗文大多由元万顷等代笔)。
民间传奇《控鹤监秘记》将此事与牡丹联系起来,加以改编,于是衍生出“武则天怒贬牡丹”一说:武则天在一个雪日饮酒作诗,乘酒兴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齐开绽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则天,使她下令烧死牡丹。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洛阳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宠幸面首
《旧唐书》中记载的较为有名的武则天的面首(男宠)有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张昌宗等。为了加强对男宠们的管理,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设控鹤监,次年(699年)置府备官,即控鹤府久视元年(700年)初,改控鹤府为天骥府、再改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又引阎朝隐、薛稷、员半千等于奉宸府内供奉。[1奉宸府俨然成为“三宫六院”,张氏兄弟如同“皇后”“贵妃”,成为武则天“妃嫔”的总管。武则天曾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进谏,并批评朝臣中的不正之风,举例说:尚舍奉御柳模声称儿子柳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也是一心想进奉宸府。武则天慰劳朱敬则,并说若非他直言自己还不知道这些事。
赏识骆宾王徐敬业叛乱时,请幕宾骆宾王写《讨武曌檄》(参见《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称武则天”伪临朝、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人神同嫉,天地不容“,言辞有如贯珠,事昭理辨。武则天见到檄文后,问是谁所撰,臣下回答:“骆宾王。”武则天不但没有问罪,反而赞赏骆宾王的才华,说道:“这是宰相的过失啊。此人有如此大才,却使他流落不遇!”
无字碑
关于乾陵无字碑的由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其二,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其三,武则天立“无字碑”,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是聪明之举。此外,还有说法认为唐廷为武则天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