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清使顺决议

他当然不知道朱慈烺还会不会停留在永宁卫,他对大明内部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敢断言。

可他好不容易才回到议事会,重获满人亲贵的信任,总要找到点功劳作为立身之本。清顺盟约,这个必然达成的大事,就成了范文程的目标。

想要达成清顺同盟,大明朝的两京都不能作为攻伐目标,否则清顺之间的盟约,必然在攻克两京之后,因战利品分配一事而内讧。

到时,别大明朝没完,清顺之间先打起来,那怕是要让大明君臣在旁边看笑话了。

排除两京,剩下可选择的目标,也就只剩被天幕所曝光的永宁卫了。

“说的也是,朱家太子不管在哪里,在大军围城,想跑总是能跑掉的。这么说来,借着朱家太子的行踪达成与顺国的盟约,对我大清才最合适。”既然抓不到朱慈烺,那么老代善也只好走回老路,将压制多尔衮三兄弟和消灭明国视为当前重点。

“可和那顺朝接触,我等该以为何人为使?”多尔衮想了想,也没有拒绝范文程的提议。

“洪承畴如何?他知顺知明,想来是个合适的大使人选。”多铎提议道。

“洪亨九虽说是知顺知明,但是他和顺国之间嫌隙极深,带兵剿灭当初李闯部,和顺朝不少人有着血仇,不是个合适的出使人选。”范文程果断摇了摇头。

他倒不会担心洪承畴到了大顺被顺兵活剐,他是担心洪承畴在出使顺国的时候,悄不做声的跑路回大明朝。

若是洪承畴在出使时跑路,那他范文程这个汉军旗的包衣奴才,肯定会受到牵连,到时候就算是把自己老婆送给多尔衮三兄弟轮流睡一圈,估计也得不到信任了。

“既然,洪承畴不可,那我大清还有谁与那顺朝相熟?”见洪承畴的提议被否,多尔衮开口问道。

范文程闭口不言,他也不清楚,该派何人去顺国为使,满清过去被堵塞在关外,对关内的影响几乎全部都依仗晋商。而晋商是李自成拷饷打土豪的针对对象,不可能担任主使。

“不如派希福去,他有过出使的经验。”多尔衮提议道。

自从顺治登位之后,希福就一直和顺治打得火热,一副简在帝心的模样。多尔衮担心,希福最后投靠顺治,帮助顺治抢夺他们三兄弟的大权。

而希福除了和顺治的关系,他倾向于豪格的立场,也让多尔衮不满。

此番出使,若是结盟有功就把希福换下来,若是希福被杀,那死了也白死。

诸王自无不可,即便是素来和希福亲厚的肃亲王豪格也没有反对,他就没意识到希福出使顺国有什么问题。

只能说,豪格在大优势的情况下却被多尔衮夺权,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

天幕之后,侯卫有了行动的动力,朱慈烺安排的各种任务,向士兵们宣讲军改的意义,同士兵一并操练等任务都完成的很好。

这一天,朱慈烺正在永宁卫的帅帐大营批改文书,他的内侍黄大宝便兴奋的闯入了大营。

“千岁爷,我们的车队来了。”黄大宝兴奋的说道。

朱慈烺并不是只带着几个护卫、几位内侍来的永宁卫,作为大明储君,东宫太子,和他在政治上可以算作一党的文臣武官,其数字甚至可以超过永宁卫此前常驻兵丁数额。

在离京之前,朱慈烺将自己的党羽好好安排布置了一番,只带了有助于在永宁卫种田以及对夺取黔州省实控权有帮助的人才。

因人员加上仆从的数目过多,朱慈烺和几个内侍及侍卫是轻装从简赶在前面,其余人赶在后面。

听到大部赶来,朱慈烺放下手中文书,出营迎接赶来的车队。

永宁卫军营外,朱慈烺见到了第一批,也是他着重强调,绑也要绑来的人才,是必须一个一个接见,面对面密谈收心的大才。

第一位是金发碧眼的西洋神父,看模样至少五十岁,运他来永宁卫,光是安排乘坐的马车和衣食用度费用就不低。

朱慈烺如此厚待,必然不是简单人物。

“汤若望神父,本宫动了些手段请你来黔州,也是情非得已,还望汤若望神父勿要怪罪于本宫。”朱慈烺陪着笑脸道。

那西洋神父看到朱慈烺,面色露出不愉,却也不敢失了礼节,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太子殿下,我不过是一个传教士,如何当得起您这么看重。”

朱慈烺对他的看重,汤若望是了解的。

车队里,除了他,就没有哪位是被派人硬绑着从燕京城带走的。

朱慈烺心道,我要是不带你走,你最后不是从流贼就是从东虏,反正就是对我大明朝不利,我怎么可能放你在燕京城待着。

不过心中腹诽着,朱慈烺脸上却没有露出被婉拒的不快,而是笑着说道:“汤若望神父何必如此自谦,您可是西洋火炮专家,您的《火攻挈要》可是我大明朝,对西洋火炮总结最为全面的大作,本宫怎么可能无视。”

听着朱慈烺吹捧自己的《火攻挈要》,汤若望那一张褶子脸不由地舒展了开来。

来到大明朝这么长时间,这个洋神父也学会了中国的风俗,享受起了所谓的礼节下士。

实际上,《火攻挈要》只是汤若望众多科技著作中的一本。

汤若望可是历史留名的知名传教士,他独特点在于,他对西洋科技所知极多,比大明朝的那些除了贪污腐败之外,没有别的能力的大臣们强太多了。

单就是历史上的成就,就数目繁多,他先后攥写或翻译了《远镜说》(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坤舆格致》(翻译自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还参与编成了《崇祯历书》。

此外,他还火器专家,既会打炮、制炮,也会打枪、制枪。在火器一道的成就有:帮助火器专家焦竑编成了专门介绍火炮、火枪、火药的著作《则克录》,当然这名字文不对题,《火攻挈要》反而容易联想。

这本书在明朝灭亡后,因为八旗防备汉人的国策,被直接埋没了200年。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和大明朝的火炮一起,被八旗们从犄角旮旯的杂物堆里挖出来。

“《火攻挈要》算不得什么,实在不过尔尔。”汤若望捋着胡须,语气暗含得意。

瞧瞧,连自谦都学会了,按照大明朝的风俗,别人在自谦的时候,好友要开口吹捧,不如自谦的人不就成了平白贬低自己的傻蛋。

看着汤若望名为自谦,实为得意的废话,朱慈烺眉梢一动,露出了颇为奸诈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