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得了李瀍的吩咐后,李商隐便很卖力的忙着自己的差事。

当然,拜访诗坛老前辈什么的,也是他的心之所愿。以前是没机会去拜访了,去了老前辈们也不见得搭理他,现在么,他的身份不同了,虽然这个什么文化部长的身份没人知道是啥,但颖王府幕僚的身份,就没人敢轻视了。

眼下这当口,谁不知道颖王就是皇太弟啊?死太监们大老远的将颖王接到长安了,啥目的,这不是摆明了么?特别是白居易,他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本来就是东宫僚属,李商隐递了帖子过来,老白都有点手足无措了。

现在没太子,原本的太子去年就被死太监们害死了,当今天子又立的,宫外根本不知道。白居易这个东宫僚属有名无实得很,算是个吃空饷的,这冷不丁的,来了个正经的东宫幕僚,老白还真是受惊了,一时都不知道,是不是该以下官礼参拜上官。

当然,李商隐不是那种得志就张狂的人,还是以诗坛后辈的礼节拜见前辈,倒是给了白居易很不错的印象。

两人相见,很快谈起诗文,李商隐拿出那首潼关怀古,让老白极为惊叹。等到李商隐提出,殿下有命,让自己办个报社出来,以及报社的具体功用,老白就只是击节赞叹了。

心念百姓的圣主有心广开言路,这简直就是老白这些诗人们梦寐以求的,对老白而言,他岂有不出力的道理?当即揽下来广邀同道的差事,表示就算殿下不吩咐,这差事也得交给自己,然后去信给被发配和州的刘禹锡、柳州的柳宗元,广邀同道,都来长安共襄盛举。

文学家入仕,在晚唐就是这情况,根本没有李白曾经设想的那般盛况,反倒是屡遭贬斥,流落各方。

因为文学家们的嘴都比较大,少有性格圆滑的,加上晚唐的政治气氛也不咋地,又是政争,又是藩镇割据的,就是皇帝想改都没法改,何况几个诗人?

按说,有了白居易这个老前辈帮忙,李商隐办事的效率算是挺高的,至少用不着一个一个的打听地址了。虽然和同道们见面花了些时间,可统共也没用得了半个月,可等他找到李瀍去复命时,却有点发懵,恍见太液池畔已经换了天地。

一群群的农人正在忙碌,殿下的精舍边建起了好多草庐,自己也就离开了十多天啊,这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么?而且,这群农人是干嘛来的?

李商隐连忙拉了位老农打听情况。

“这是积肥呢,冬天就应该为春耕做准备啊,这是先生教给大伙的。”老农笑呵呵的回答道。

“积肥?先生?”李商隐差点咬了自己的舌头。惊讶,太惊讶了,如果自己神智正常的话,那位先生指的就应该是殿下了,要不是殿下居中主持,这些农人怕是有人邀也不敢过来,敢过来也会被御林军驱赶。可殿下怎么会和积肥这种事扯上关系呢?

积肥李商隐也多少懂点,他的家境普通,幼年丧父,是母亲一个人拉扯长大的,少年时读过《齐民要术》,也在田间帮过忙的。知道点土化肥的事,但土肥是人粪尿为主的,殿下怎么会懂得这么肮脏的事?也没听说过颖王在封地还操持过农活啊?

李商隐急忙问道:“您说的那位先生何在?”

“喏。”老农抬手一指,指向了精舍旁的大草庐,笑道:“先生不但佃给了咱们地,还主动说要教娃儿们读书,男娃女娃都要,这感情是俺们占了先生的便宜了,可先生偏说不要紧,现在俺们在外面堆肥,先生可不就在那教书呢。”

提起这个,老农就颇为感慨,还是村里的张老实胆子大,不但就他敢率先来湖边打探,还给大伙儿带来了那样的好消息。娃能来读书,已经是再好不过的美事了,居然还是做为佃田地种的报酬,要不是大家都知道张老实的为人,还以为他说梦话呢。

等张老实自己来这边开始堆肥,几个孙子也送去了学堂,心存游疑的乡邻们也迅速跟上,找到了李瀍,阐明想加入的想法,然后这位小先生便迅速上岗了。

期间还有御林军想来干涉过,被小先生直接赶跑了,就算再小心的人,也知道小先生的身份不一般了。但人家对着乡亲们态度和蔼,又好说话,谁再怎么疑心重,也想不到这个时常笑吟吟的小先生是当今皇太弟啊。

最重要的是,这位行为举止有些古怪的小先生,确实是位高人,他教的堆肥之法,确实有些门道。

早在秦汉时期,蚕矢、豆萁、河泥、厩肥等物可以充当肥料的知识,就已经为民间所知了,即便经历了两晋南北朝那样的大乱世,农业知识依然是前进的,只是相对之前缓慢了不少而已。

所幸为民众所知的贾相公,写了本《齐民要术》将这些农业知识系统的记录了下来,使得华夏的技术传承没有断档。当然,现在加上了李瀍这个穿越来的百科全书,长安的农户们就更加幸运了。

李瀍指挥着农户掏淤泥,上山找蝙蝠粪和相对集中的鸟粪,将土化肥的理念迅速普及了下去,差不多将宋元时代能搞出来的土化肥种类都弄了出来。

计有:肥料有粪肥6种、饼肥2种、泥土肥5种、灰肥3种、泥肥3种、绿肥5种、秆秸肥3种、渣肥2种、无机肥料5种、杂肥15种,共计约48种肥料。

有些不是古代的技术,而是现代的简易农家肥,所以比真正的宋元时代的农业技术,还多了几种。农户们本来不信他会农活,可看他真的很有章法的搞出了这么多种肥料,也都是惊叹。

这些事,老农能跟人说上一天,但看李商隐模样,大部分内容他应该都不感兴趣,索性指个路,就忙自己的去了。

李商隐走近了那间大草庐前,就听得几十个童声正在念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们知道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嘛?”熟悉的清朗声音。

“不懂。”一众学子齐齐摇头。

“这里就是说,孔子说:学习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大家觉得有道理么?”清朗声音显然是在教授圣人经典了,倒也是一派圣人子弟的模样。

“有。”孩童们的回答也是顺理成章。

“但是呢,为师这里还有另一种释义,你们想不想听听?”说着,那位圣人门徒突然话锋一转,也不等弟子们答复,便直接说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释义为:孔子说:早上打听到了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子曰:既来之,则安之。释义为孔子说:既然来了,就安葬在这里吧……”

“哈哈哈……”一众孩童爆笑。

这是后世的抡语,是论语的另一个版本,放在后世都能逗得人一笑,何况放在古代?不笑的,只有那些真正的读书人了,比如:李商隐就懵逼了。

尼玛,殿下这是说啥呢?知不知道传出去,他的名声就完蛋了?还特么早上打听到了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您知不知道您早上在这里讲了这句话,晚上您就得挨闷棍啊?搞不好就是香山居士来埋伏你的。

“所以呢,这些话,怎么解释都行,就看你怎么说,想起到什么效果。我要想逗你们笑呢,就按后面的解释方法说,可要是想教你们道理,就得按照前面的方法说,这就是个辨证的方法,所以,你们以后为人处事,要看说话的人怎么做,而不是光听他怎么说,懂了么?”

“懂了。”学子们收敛笑声,表示听懂了。

李商隐这才抽空向讲台上招手,示意李瀍赶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