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液池畔的教书先生

李商隐领命而去,王爷直接给他放了假,让他去拜访朝中的诗坛前辈去了,算是带薪休假,他这也不是休假,而是出公差,算是最爽的打工人。

其实他也不是过去挨个拜访,他后面跟皇太弟讨论了造纸的事。

殿下表示,造纸简单,他这有最新的工艺,可以造出更好的纸来,比徽州的宣纸还好。其实到了晚唐,华夏的造纸工艺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徽州宣纸已经有了澄心堂纸这种品牌尖端的品牌。

若非如此,后面的宋代也没法继承大唐开创出的各项制度,比如科举。

纸生产得多了,知识就不再闭塞,更多普通人都能读得起书了,加上盛唐前期的开放型盛世,工商业和手工艺等行业得以平稳发展,经济终于实现了繁荣。

哪怕到了瘸腿断胳膊的晚唐,这种经济惯性依然存在,长安的商业还是挺发达的,李商隐还是拍着胸脯应了下了,李瀍买竹子造纸的要求。

李商隐走了,李瀍便闲了下来,实在是他身边没人,要不是路上捡了个李商隐,他连开报社都不知道找谁去。

他封地那边倒是还有老婆,以及帮他修道的道士,但他已经决定摆脱那帮骗子了,高血压症状又不是那帮人能帮着缓解的,颖王妃要来长安也得轻车简从的穿越火线,太危险了,还是等自己搞定了魏博镇再说吧。

总之闲着没事,他每天除了去湖边散步,就只能没事蹲在田里,回忆下后世所知的农业知识了。

久而久之,太液池畔来了位隐士先生的事便传开了。

太液池附近是有人住的,只是不太往这边来就是了。这里土地虽肥沃,还有水源灌溉,但湖那边就是皇宫,谁不怕死,没事敢来这边啊?但也有人会过来看看,主要退休的老太监,时而会来这边住,他们往往体弱,种不得田,就得雇人帮忙,这就是赚钱的机会啊。

农户就会在这附近盖间草庐,时而过来瞅瞅,有没有机会佃几亩地,出卖一下自家劳力,顺便赚点外快。

其实跟后世的农民差不多,闲着也是闲着,没事时就进城打工,多少赚点钱,家里多少也宽裕点。

现在来的人少了,是因为现在的太监都位高权重,老的需要退休养老的少了,所以这边的地没人种了,就只能荒着了。但还是有人会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抱着点万一的期望,万一又有人了呢?那可是湖畔的田啊,多肥的田,荒着多可惜啊。

说起来,太液池的原主正是汉武帝。武帝喜欢海,特别喜欢在海边的感觉,可惜没法常在海边待着,只能在长安开凿了人工湖,以供自己怀念下海边的感觉,除了太液池外,他还开凿了昆明湖,据说是用来演习水战的,但天知道他是不是因为太液池不够大,海的味道不足,才又修了个池子。

总之,唐初翻修了长安城,这两个大池子自然也是重新修了,湖畔的良田,皇帝不在意,百姓们是惦记着的,时不时就有人过来探头探脑,仇士良表过忠心,自请要去赶走百姓,重设禁区,却被李瀍拒绝了。

复兴残唐,光有舆论的力量可不够,必须得从百姓这边有所借助,李瀍倒是不指望直接来场红色革命,但依靠百姓进行革命是必要的。因为帝王将相那一套,在晚唐是肯定行不通的,光是太监这一关就卡死你了,想摆脱太监们的掣肘,就必须得有自己的力量。

归义军远在西域,而且张仪潮848年才起兵呢,还有近十年时间,眼下指望不上。自己也没有周武帝那种好耐性,能将忍术修炼到足够高的水准,要想尽快搞定御林军,那就只能依靠平民的力量。

那又咋可能重设禁区,自我隔绝呢?

这不,在等了十几天后,终于有人上门了。

这天,就在李瀍吃完饭,在湖边钓鱼时,一名农夫战战兢兢的走了过来。

“不知先生是哪位?小老儿有礼了。”农夫小心翼翼的搭讪道。能在太液池边上自由活动的可都不是平常人,最低也得是退休养老的太监,眼前这位年轻人似乎不是太监,那八成就是王爷勋贵这一层的了,不小心可不行。

“孤是颖王,老丈住在附近?”李瀍说了个自己最不起眼的头衔,像是后世聊天那样,跟农夫搭起了话。

“原来是王爷在上,小老儿失礼了。”农夫赶忙行礼。

“没事的,咱们都是邻居,不用礼来礼去的,不知老丈此来何事?”李瀍摆摆手,笑问道。

这老头探头探脑好几天了,肯定是有所为而来。有所求就是好事,先问明他的目的,然后就好拉近关系了。

“小老儿就是想来问问,殿下要雇佃农否?但小老儿事先不知道王爷大驾在此,有些唐突了。”农夫尽量小心的回答道。尽管想来做工,但不小心可不行,自己蝼蚁一样的人,可惹不起当朝王爷,人家随便挥挥手,自己这普通百姓可能就是灭家之祸。

“其实也是需要的,但我这边呢,也有一些种田的法子,想研究一下,不知老丈可否配合?”李瀍很和气,连自称的称谓都忘了。

“那感情好,不过殿下您懂种田的法子?”老农不敢得罪李瀍,但眼中还是流露出了狐疑神色。这年头,农民的活计哪有大人物会放在心上啊?真当读书人都是贾相公那样的人物么?

“我还真懂点,但我没下过田,没实际操作的经验,所以咱们得商量着来。”李瀍还真懂点,后世的短视频太泛滥了,他又是个码字工,时刻都得学习,做饭时开着短视频,就是他的日常操作,还真懂点农业知识。他是当做只是知识储备,方便码字的,但现在真的穿越了,不可能不打农业的主意。

这要是使者带着自己收获的粮食给张仪潮送去,老张那么忠义的人还不立马爆种,直接把吐蕃人都突突了啊?

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主要贴近农民,方便他的其他计划。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粮食产量,短视频里面,他至少学到了如何防治虫害,还有科学种植什么的,现在闲着没事,正好回忆回忆,一旦能提高粮食产量,应付藩镇也更轻松点不是?

“……”老农不信,又不敢反驳,于是憋了个便秘的表情出来。这没法信啊,就是写《齐民要术》这农书的贾相公,那人家也是亲自下田耕作的,谁听说过没实际操作,就能懂得农业知识的人?仙人么?

“老丈你不信也无妨,反正你来耕作,产出都归你,但我说了什么,你都得听我的,如何?”

“有这好事?”老农彻底傻了,还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位王爷不是疯了吧?我想来佃他的田,结果,粮食都归我?他只要验证一下自己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技术?

“自不相欺。”李瀍给了个肯定的答复,然后话锋一转,问道:“老丈您有孙子么?孙女也行。”

“有,两个孙子,大的十六,孙女就多了,五六个呢,殿下您是要?”

“嗯,很好,我准备开个学堂,您若不嫌弃的话,可否让他们来学堂读书?算是你佃我田的租金了,如何?”

老农直接被他说懵了,就没听说还有这种好事的,读书还给田种?这位王爷有点不正常,但他要教书,再不正常还能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们教傻了不成?就是傻了也没事,只要别教残了就行。

“……中!”老农权衡一番,下定了决心。

“嗯,还要劳烦老丈一件事,就是在附近宣扬一下,让乡里乡亲的都知道一下这事,告诉他们这里有人教书,免费的,让他们都将孩子送来,然后他们就可以在这湖里捕鱼虾,如何?”

李瀍继续加码,打定了主意要将自己的教书事业发扬光大。

“中!包在俺身上,殿下您就放心吧。”

“不要叫我殿下,就说我是个退役的御林军军官。”李瀍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