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壮丽史诗。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充分挖掘大运河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山东是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也是较早发展运河航运的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齐鲁大地上就先后开凿了菏水、淄济运河等人工河道。从那时起,山东运河的开凿与维护就成为山东壮阔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塑造着山东的经济与文化版图,深刻影响着山东运河区域社会面貌。伴随着自秦汉以来全国政治中心的逐步东移,连通全国的漕运路线逐步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隋唐时期开凿的永济渠曾流过今聊城市西北,首次将聊城纳入全国漕运体系。元代结束了我国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为人员、物资的南北流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元代定都大都,为便利漕粮北运,先后开凿了山东境内的济州河与会通河、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将原有大运河运道拉直,北起大都、南抵余杭(今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聊城市地处山东西部,与今河北省接壤,毗邻京畿重地,会通河、卫运河纵贯境内,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区位优势。明代建立后,改变了元代河海兼运的政策,漕粮等物资全由运河运输,京杭大运河南北运输大动脉地位进一步加强,聊城的区域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东昌府城、临清州城及张秋、七级、阿城等地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华北大平原上繁华富庶的运河城镇,奠定了聊城市400余年的兴盛与繁荣,同时也为聊城增添了浓郁的运河商业文化色彩,成为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带给聊城丰富多样的文化,是聊城“两河明珠”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的通航带来了以漕运经济为代表的商业文化,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带来了以运河工程为代表的水工科技,大运河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物料支出、税收征缴等带来了运河勤政、廉政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互相促进,碰撞交融,为聊城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要求,结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廉洁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加快推进“两河”文化研究,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将重要的聊城运河文献汇为一辑,集中展现我市运河开凿与使用历史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展现出的聊城漕运文化、水工文化、商业文化、廉政文化,为聊城文化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