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 李先国
- 6字
- 2025-04-24 20:21:25
第一编 本质论
第一章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偏重表现的文学审美本质观
许钦文说:“文学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解释清楚,文学概论的任务就完了。”[1]
对“文学是什么”做出回答,就是给文学下定义。这必须从文学的具体实际中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我们研究文艺理论,首先要说明的一个问题。这不是引导大家死抠概念,而是为了引导大家从定义出发去弄明白文学质的规定性,也就是从文学的基本性质出发,然后才能去考察文学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就像黑格尔研究美就从美的概念开始一样:“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就必须从研究艺术美的概念开始。只有把这个概念阐明了之后,我们才能把这门科学的各部分划分开来,因而把它的全部计划定出。”[2]
对定义进行研究不能被指斥为脱离实际的学院派作风。定义是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而模糊质的规定性,便会违反客观规律,走向不可知论或者片面性。当然,这种对定义的研究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脱离实际凭空想出来的定义是站不住脚的。而定义一旦正确地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它就会支配全局,所以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又不能离开定义。可见,从研究定义着手与从实际出发并不矛盾。
马克思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马克思曾经总结他写作《资本论》的经验:“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3]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在研究阶段,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一旦寻找到现实运动的内在联系,材料的生命便观念地反映出来,再用叙述方法呈现出来就容易了,好像存在一个先验的结构。
黑格尔的《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叙述时,先搞清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然后,他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定义上构建全书的理论体系。其他的美学家和文艺学家,也都对美和艺术的本质有自己的理解,并由于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理解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
章锡琛翻译的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给越地现代文学理论诸家们以鲜活的启示:“我们现在研究文学时,是不容易把文学这东西的概念置在暧昧之中的。倘使不先把这定了一个统一而且清楚的概念,便不能进一步去下研究考察的功夫。”[4] 在第一章中,本间久雄列举了《新模范大辞典》所载文学(literature)的七种意义以及颇斯耐脱、华舍斯德、勃鲁克、瓦纳、亚诺德、台昆雪、亨德、道甸等人的定义。他认为文学的特质,在于文却斯德所讨论的“感情的永久性及普遍性”。[5] 在后来的《文学概论》里,本间久雄也是先给文学的性质进行框定:“通过想象及感情而诉诸读者的想象及感情,乃是文学的第一特色。”[6]
范寿康就如何给美的对象的特性来下定义做了方法论的陈述,“我们既不能单由感觉自身来规定他,我们也不能单由客观的对象自身来规定他。就是说,我们单由主观或单由客观是不能明白确立他的。我们现在只能说美的经验,与其他经验同样,乃成立于主观与客观之对立的关系上面。那末,我们不能不于这主观与客观两者的关系内找出美的特殊性。”[7]
既然本质论关系到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也只能从探讨文学的本质定义开始,来展开全书的论述。
历来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论家们依据各种哲学观点,从各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提出各种看法。一般的文艺理论著作将之归纳为再现论和表现论。再现论认为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表现。越地现代文学理论家偏重于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可以归之为表现的文艺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