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乃中华文化之根脉,道教之源则是《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全文英译始自1859年,迄今译本已达百余种。《老子》一个多世纪里的翻译过程,形成了一部连绵不断的《老子》英译史,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诗学趣味、译者追求的变化等相应和。梳理《老子》英译的历史,既是梳理一部哲学典籍的翻译史,也是梳理一段社会史、文化史及思想交流史。汉语典籍英译众多,《老子》英译是其中一粒微沙,但它无疑是一粒光彩耀目的沙子,是一粒能够反映翻译世界的沙子。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的认识,也能为中华典籍外译提供借鉴。

国内外对《老子》英译的研究颇多,根据霍姆斯译学研究构想,可以从翻译过程将其内容分为生产环境、译本生产、译本产品、译本影响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前两个方面。本书作者采用“社会历史语境+译者/译作+译文读者”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尝试解释社会历史语境与译者和译本以及读者之间的联系。这种研究具有系统论特点,强调用联系的眼光,从全局把握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方法类似中医的辨证施治,在抓住主证、侧重本脏治疗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脏器的关系。这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问题,研究结论也可能更趋公正。

以往我们较多关注翻译的语言属性,对翻译的社会属性重视不够。本研究将宏观的社会语境、中观的译者个人生活境遇和学识修养、微观的译文字句处理同时纳入研究范围,以近一个半世纪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为参照,重新划分了《老子》英译的三个历史时期,即东方殖民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多极化时期,展现了一百多年来《老子》英译和其所处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深刻关联,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作者还以大量实例论述了“译随境变”的现象,有益于认识《老子》跨时代英译的特点和当代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吴冰是一位有思想、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作为他的导师,我相信他能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学术涵养,在学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蒋坚松

2018年7月于长沙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