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上映困境

《盲井》《孤独的女人》上映已过三日。

BJ、上海各大影院的排片室里,气氛沉闷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在BJUME影城的排片会议室内,经理陈建国将一叠报表重重摔在桌上。

报表上《天地英雄》那火爆的数据,如同刺眼的阳光,让人无法直视。

“中影给《盲井》下了死命令,要求每天至少三场黄金时段排片,但看看这数据,截至今天上午,整个影城只卖出32张票!”

陈建国干涩地扯了扯领口,烦躁的情绪如同烈火在胸中燃烧。

“这电影太沉重了,矿工题材,又被剪得支离破碎,观众根本不买账。要是把黄金时段给它,咱们这个月的票房指标怎么办?”

“陈经理,要不还是按市场需求来?”

副经理小李小心翼翼地提议,声音如同蚊子哼哼。

“隔壁影院上周试映《盲井》,中途离场率超过40%,观众都说看得太压抑,不如多排些《天地英雄》,至少能保证票房。”

会议室里其他人纷纷附和,讨论声越来越大,如同汹涌的波涛。

这时,陈建国的手机突然响起,是韩三屏的秘书打来的。

挂断电话后,陈建国脸色铁青。

“中影那边说了,要是排片不达标,以后别想拿到他们的热门影片资源。”

众人瞬间安静下来。

而在上海的永华电影城,《孤独的女人》的排片也陷入僵局。

排片主管老周盯着电脑屏幕,眉头拧成了“川”字,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顾怀山顾董亲自打过招呼,让尽量给《孤独的女人》多点排片,但你看看这题材,被拐妇女,哪个观众愿意花钱来影院看这么沉重的故事?”

老周对助理抱怨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而且现在观众都爱看古装大片、国外电影,咱们要是把宝贵的排片资源给它,就是跟钱过不去。”

助理小张拿出市场调研数据,如同念咒语一般。

“周哥,调研显示,超过70%的观众表示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还有人说可能会引起不适。要不就给它安排在上午10点和下午2点这种非黄金时段,意思意思得了。”

老周叹了口气,无奈地点点头。

消息传到李扬耳中时,他正在剪辑室里反复查看《盲井》的最终版本,眼睛红得如同兔子一般。

听着电话里关于排片的种种困难,他握着对讲机的手青筋暴起。

“我理解影院的顾虑,但这部电影承载着太多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不能就这样被埋没。”

他咬着牙说:“请再给我们一些机会,我们会想办法让观众走进影院。”

然而,影院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轻。

BJ某影院经理在行业会里公开抱怨。

“中影强制要求排片《盲井》,这不是让我们做赔本买卖吗?现在的观众,谁愿意花钱买罪受?”

这番话得到了众多同行的点赞和附和,大家纷纷吐槽现实题材电影的排片困境。

更棘手的是,竞争对手也在暗中施压。

《天地英雄》的制作方得知《盲井》和《孤独的女人》的票房情况后,开始游说各大影院。

他们承诺给影院更高的票房分成,还暗示如果减少对这两部影片的排片,未来将优先提供更多优质影片资源。

这让原本就犹豫不决的影院经理们更加倾向于压缩《盲井》和《孤独的女人》的排片空间,仿佛这两部电影是多余的累赘。

面对这种局面,宁言和顾怀山不得不亲自出马。

宁言让李扬带着主创团队跑遍了BJ的矿工聚集区,在简陋的工棚里为矿工们放映《盲井》片段,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他们的真诚如同春日的暖阳,打动了不少矿工。

“兄弟们!”

“这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希望你们能走进影院,支持这部属于咱们自己的电影。”

宁言的话语如同号角,激起了矿工们的共鸣。

顾怀山则凭借在上影集团的威望和人脉,派人一家家影院地走访。

上影的人拿着《孤独的女人》的海外发行合同和威尼斯电影节申报材料,向影院经理们证明这部电影的潜力。

“这部电影不仅有周讯的精彩表演,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社会意义。如果在国际上获奖,对影院的口碑和影响力都有极大的提升。”

尽管他们努力争取,但排片压力依然巨大。

影院经理们在商业利益和上层压力之间左右为难,每一次排片调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权衡。

《盲井》和《孤独的女人》就像两片在风雨中飘摇的树叶,在排片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等待着那一丝逆袭的曙光。

2003年盛夏,当《天地英雄》的大场面画面在全国影院火爆上映时。

《盲井》和《孤独的女人》却在排片的夹缝中艰难挣扎,仿佛被遗忘的角落。

这两部承载着创作者心血与社会责任感的现实题材电影,其上映之路的坎坷,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场关于电影艺术与商业市场、审查制度之间的讨论,在舆论场中迅速蔓延,如同燎原之火。

《北京日报》文化版以一篇题为《真实的代价:现实题材电影为何难觅观众?》的深度报道,率先揭开了这场困局的面纱。

记者深入走访多家影院,发现《盲井》的排片量从首日的12%一路下滑至不足5%,而《孤独的女人》的处境同样堪忧。

某影院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

“观众现在就爱看商业大片,特效、明星、喜剧元素缺一不可。现实题材电影太沉重,太压抑,即便有宁言这样的知名导演,也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我们得考虑票房收益,总不能做赔本买卖。”

这篇报道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新京报》推出专题报道《光影背后的困境:审查与市场双重压力下的现实题材电影》。

文章详细分析了两部电影在上映过程中面临的审查限制和市场阻力。

“从《盲井》中被删减的矿难镜头,到《孤独的女人》里火柴盒情节的调整,审查制度对作品的影响显而易见。”

文章中这样写道:“然而,即便在内容上做出了诸多妥协,市场的反馈依然冷淡。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观众对现实题材缺乏兴趣,还是我们的电影市场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对艺术和真实的追求?”

网络媒体也加入了这场讨论的热潮。

新浪娱乐在首页推出《当艺术遇见市场:宁言新片票房遇冷背后的深层原因》的专题,邀请影评人、学者和电影从业者发表看法,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

知名影评人张明在访谈中指出:“宁言的这两部作品,以真实的笔触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但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利益至上的原则使得影院更倾向于排片高票房潜力的影片。现实题材电影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排片竞争中处于劣势。”

与此同时,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关于两部电影的讨论也愈发激烈。

天涯论坛上,一个名为“《盲井》《孤独的女人》:被市场遗忘的佳作?”的帖子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网友“矿山之子”写道:“作为矿工的后代,我看《盲井》时泪流满面,它真实地还原了我父亲那辈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好电影没人看,难道大家只愿意在虚幻的江湖中寻找短暂的刺激吗?”

而网友“影视爱好者”则认为:“电影毕竟是商品,要考虑市场需求。现实题材电影受众相对较小,票房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南方周末》以独特的视角,推出了《审查之河与市场之海:现实题材电影的突围之路》的长篇报道。

文章通过采访宁言、顾怀山、韩三屏等电影行业的关键人物,深入探讨了现实题材电影在审查和商业化市场双重压力下的生存现状,如同揭开了一个行业的秘密。

宁言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为了让这两部电影能够上映,我们在审查和市场之间不断妥协,努力寻找平衡点。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希望观众能够给予现实题材电影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它们承载着社会的记忆和责任。”

顾怀山则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根源:“现实题材电影的困境,不仅仅是某一部电影或某一个导演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影行业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电影市场,给予不同类型的电影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观众的引导,培养他们对艺术电影和现实题材电影的欣赏能力。”

韩三屏的观点则更加务实:“市场是残酷的,票房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否认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但也要考虑商业运作的规律。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这场媒体的讨论持续了将近一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现实题材电影的广泛关注。

一些文化学者在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

认为它们是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如同为现实题材电影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