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明白一个极致温柔的母亲,为什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劣根性的孩子。
她没有犯法,更不会教孩子去犯法。
一个持续输送爱意,不曾间断的人,又为什么会被指控成一个可能会停止给予爱意的疑犯呢?
母亲的关心是一直存在的,都说人们是没有三岁以前的记忆的,难道患得患失是因为三岁前母亲对自己不关心吗?
我想不是的。
关心是持续的,之所以患得患失,其实源自几心,于他人无关。
硬要找些关联,大概是母亲这个角色为了给予其更好的生活,早些年疲于奔命,并未全身心投入在孩子的陪伴上吧。
但这样不代表母亲是不关心的。
有一种心理——越是在幸福的时候,越害怕失去。
我们总是习惯预设,预设各种不好的情景的发生,预设着平静的水面下一秒就会变得波云诡谲。
这确实会降低许多幸福过后骤变的伤害,却也会使持续幸福这件事情变得不那么快乐。
就好比你总在给一个赔率很高的赌桌下注,如果没中那是理所当然,损失点小钱也不会心疼。如果中了就赚大发了。
可事实上长期的这样不起眼的小注,持续性的将筹码削弱,让快乐慢慢变得不那么快乐,即便有一天偶然赢得了一次大的赔率,却也已然得不偿失。
故而只要下注,两种结果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开心的。
这些对于幸福来的太突然,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是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消化的。
其实说安全感是悄悄溜走的倒也没那么贴切,只因为我并不记得幼时的安全感是不是强于现在。
幼时确实快乐,但并不能将其归功于安全感的多少,毕竟那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一旦开始明白“安全感”这三个字的含义,就是打开了失去它的闸门。
既然都说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应该是自己给的,那为什么我会因为父母健在而沾沾自喜,又因为预想到父母不在而觉得世界不安到摇摇欲坠呢?
原是父母健在,也是能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罢了。
安全感,也许出自雄厚而稳定的经济来源,也许出自值得信赖的灵魂伴侣,或是出自足以倚仗的一技之长,这些都是自己给的。但是父母健在,这些东西就像一节火车车厢的钩子搭上了前一节车厢,自此,即便自身没有动力,也能够由于前一节车厢的动力源源不断的向前。
即便自己没有,父母有了,仿佛也能明确知道自己也有着些的东西了。
大部分的焦虑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归功于”所谓的缺乏安全感。
没有相对稳定且丰厚的经济来源,没有值得信赖的伴侣,没有所谓相对出众的一技之长。这些本来很多人没有的东西,放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社会里,对比网络上大家都光鲜亮丽,自然会焦虑。
好像人们自己总喜欢向外界展现华丽的一面,却理所当然的觉得他人私下也是与网络里的光鲜亮丽一般无二。
解决焦虑的方法有很多种,或许是一件事情的完结,或许是一场情绪的宣泄,或许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朋友的陪伴,或许只是下楼踱了几步后嗅到了花香。
可于我而言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做一个不那么乖的自己。
你可以极大限度的去违反规则,只要法律还凌驾于这个规则之上。
焦虑的绝大一部分原因是许许多多的事情堆到了一起,但由于焦虑躯体化导致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这个时候如果你足够勇敢,就放掉那些禁锢你的所有事情,将本就不充裕的时间用去做些清单以外的事情。
清单上的事情如果让你觉得有压力,就置之不理好了,焦虑只不过是因为什么都不做,而不是因为未完成清单上的事。
只要你还在路上,就永远不用过分焦虑到不了,因为努力过,自己会踏实。
这个世界的玩法太多,当乖乖女是最没意思的玩法,别人都踏过的路,终点都给你摆在眼前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做个不太乖但也还不坏的小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