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德基础与历史脉络

商业可以促进人类进步,商业可以释放人类潜力,商业可以让世界更美好。几个世纪以来,很多人对资本改变社会这一力量深信不疑。著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在其《国富论》中很好地阐释了资本与推进社会进步(即公共利益)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而且自由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促使人们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会推进公共利益。他认为理性的人出于自利的角度会乐善好施,提出“资本主义和慈善互为依存”。哪里有私人的财产,哪里就有不平等。然而要私人财产合法化,就需要承认不平等,而为了保护私人财产的合法性,资本家需要用慈善来解决财富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亚当·斯密因其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被熟知,常常被人们称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奠基人,而这个身份掩盖了他作为哲学家的本质。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提出自由市场可以和人性光辉的一面很好地协作;市场的魔力不在于越贪婪越好,而是设计一套系统可以让贪婪转化成对他人的仁慈。资本主义成功的秘诀在于其一手无情地积累财富,一手慷慨地做慈善。笔者认为,资本积累和慷慨慈善看似矛盾而又融合,这种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可以看作是西方影响力投资兴起的一个道德哲学根基。

影响力投资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召集金融界和慈善界的领军人物,在意大利的布拉吉奥中心(Bellagio Center)召开会议,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资本在改善社会和环境中的作用。这些与会人士其实正是早期的影响力投资者,他们早已不满足消极避免不利后果,而是努力通过绿色科技、微型金融、信贷创新等手段积极创造社会和环境价值。经过讨论,会议决定用影响力投资来总结和定义这种将经济回报与社会和环境价值并重的投资方式。影响力投资与18世纪的道德投资(Ethical Investing)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可持续投资(Sustainable Investing)一脉相承。

一、道德投资

影响力投资源于道德投资。道德投资指以道德、伦理和宗教为指引,包含非经济准则,以避免消极影响为主的投资。道德投资到底能够追溯到什么时候没有定论,上千年前的犹太法律、基督教的《圣经》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有相关规定,比如《古兰经》禁止贷款人收取利息。这些经文包括不少对金钱的论断,但一般不直接涉及投资,初衷是通过教徒对神的敬畏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投资起源于宗教已经成为共识,常被引用的例子包括18世纪中叶的教友派(Quakers)和卫理公会(Methodists)。1758年,美国费城的教友派召开大会,决定教徒不得从事任何与奴隶买卖相关的贸易。两年后,美国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发表著名布道《论金钱的使用》(The Use of Money),号召教徒赚钱有道,不伤害他人的财产、身体和精神。两个教派在投资方面都避免“邪恶”产业,比如烟酒、武器和赌博[1]。之后200年,这些原则仅限于教徒和宗教组织,并非主流。

二、社会责任投资

社会责任投资避免那些可能对社会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企业和生意,这点几乎和道德投资一样,但审查更加程序化[2],而非仅靠道德约束。社会责任投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和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首先,民权运动兴起,以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非洲裔群体发起一系列经济诉求,比如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和面包篮子行动,将矛头指向有种族歧视的公司。

其次,越南战争使社会责任投资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出于对军火和化学品厂商通过战争牟利以及对战争武器,如橙剂(Agent Orange),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的愤怒,反战人士、有宗教情怀的投资者、环保主义者纷纷开始抵制这些公司的股票,以维护投资的社会价值和正义性。1971年,因此而诞生的第一支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派克斯世界平衡基金(Pax World Balanced Fund)就在为这类投资者提供符合其价值的基金[3]。北美的社会责任投资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而后在反战思潮、女权、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运动的此起彼伏中,这种社会责任投资逐渐受到认可。比如第一环球基金(First Spectrum Fund)(1971)和德雷福斯第三世界基金(Dreyfus Third Century Fund)(1972)都是针对公司在环境、民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开创的社会责任投资基金[4]

同一时期,社会责任投资在英国也发展迅速:1974年,英国第一家支持具有社会利益项目的银行——水星公积金(Mercury Provident)成立;1984年,英国首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友人养老准备基金(The Friends Provident Stewardship Fund)成立。随着环保主义西欧传播,1988年英国推出了第一支可持续发展基金——Merlin生态基金[5]

三、可持续投资

投资者开始重新思考资本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并将公司治理升级到同样的高度[6],在投资时有意向积极的社会和环境价值靠拢。此时的社会责任投资开始看重投资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7](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的可持续价值,所以,我们将这个阶段的社会责任投资称为可持续投资。ESG打破了传统企业把追求经济回报和社会公益相分离的局面,这两者的交叉和融合迅速改变了社会责任投资的格局,并催生了当今的影响力投资。

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责任投资逐渐走向标准化,主要以“负面筛选”(Negative Screening)和“避免”(Avoidance)在酒精、烟草、武器、核能源、黄色淫秽和赌博产业的投资。20世纪90年代,社会责任投资进一步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结合到投资过程中,开始混合采用各种积极和消极指标,投资的社会和环境价值更加受到重视。1990年多米尼400社会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的发布[8](跟踪标普500指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1991年英国社会投资论坛(UK Social Investment Forum,UKSIF)的成立是社会责任投资发展史上的里程碑[9]。随后,1999年发布的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Global Index,DJSGI)和2001年发布的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FTSE4GOOD World Social Index)标志着社会责任投资在金融业的认可度攀升。亚洲的社会责任投资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登场,其中以日本最为瞩目。1999年日本推出了the Nikko Eco-Fund绿色环保投资基金,随后的10年间,有34支社会责任基金成立。截至2010年,日本社会责任投资的基金总量达到54亿美元。澳大利亚的社会责任投资也迅猛发展,特别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截至2018年年底,其社会责任基金达到9800亿澳元[10]。近年来,社会责任投资在中国逐渐风生水起:2008年5月,中国第一只社会责任基金——AEGON-Industrial Fund Management Co.,Ltd诞生[11]。中国最大的养老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把责任投资纳入四个核心投资原则之一;中国私募基金——青云创投致力于把ESG融入整个投资过程中。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新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重点强化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作用。

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 FI)联合其他机构首次提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概念,并发现这三个因素可以影响股东的长期利益。德意志银行[12]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后,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整合了ESG的投资项目回报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两年后,联合国发布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ing),力图推广到主流投资机构,使其整合到投资过程。为了争取更多投资机构接受ESG,PRI并没有强制投资必须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环境价值,而是强调ESG可以优化投资表现[13]。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投资机构是实施消极、积极还是混合的ESG原则,它们的投资都属于商业投资,社会和环境价值一般不是投资的目的。

上述回顾说明,影响力投资并不是一步到位。如果追本溯源,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投资和影响力投资都可以将18世纪中叶出现的道德投资作为起点。可以说,影响力投资是社会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投资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