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进入武帝统治后期(26)上

吴长信走了后,刘从戎则对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讲看来只好是我给你们接着讲了,说着话他点起了吕宋草抽了起来,讲咱们先说枳县。夏商至春秋前期,区境为濮人居住地;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枳地,巴国先后在枳、江州、垫江(今合川)等地建都;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邑。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在故楚枳邑置枳县,治今重庆市涪陵区中心,隶巴郡。东晋永和三年(347)为涪郡(又名枳城郡)治所。东晋元熙二年(420),罢枳城郡,枳县复隶巴郡。东汉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治今丰都名山街道)。三国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分枳县地置汉平县(治今武隆鸭江镇),属涪陵郡(治涪陵县,今彭水郁山镇)。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因涪陵故郡毁于战乱,于巴郡枳县侨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元熙二年(420年),废枳城郡,枳县复隶巴郡,还涪陵郡治于涪陵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撤枳县入巴县。保定四年(564年),废涪陵县,徙涪陵郡治至汉平县;同年,于故枳县地置涪陵镇。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涪陵郡,徙汉平县治至涪陵镇;同年,存渝州废巴郡,汉平县改隶渝州。开皇十三年(594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渝州为巴郡,涪陵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巴郡为渝州,又分渝州地置涪州,治涪陵县,辖涪陵县、乐温县(治今长寿东北)、武龙县(治今武隆羊角街道),属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后增辖隆化县(治今南川)、温山县(治今长寿西)。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涪州属山南道(治襄州,今襄阳)。

景云二年(711年),因山南道所辖区域阔远,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涪州属山南西道(治梁州,今汉中)。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故置涪陵郡。上元二年(761年),改隶山南东道(治襄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涪州。元和三年(808年),改隶黔中道(治黔州,今彭水郁山镇)。北宋,置涪州,建制同唐,属夔州路(治今奉节)。熙宁三年(1070年),撤温山县入涪陵县。熙宁八年(1075年),隆化县改隶南平军。南宋,置涪州,仍属夔州路,辖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元代,置涪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县入州,州治所在地不再设县,故废涪陵县;同年,撤乐温县入涪州。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洪武六年(1373年),分涪州地置长寿县,长寿县改隶重庆府。洪武十年(1377年),撤丰都县入涪州;同年,撤武龙县入彭水县,彭水县改隶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涪州地复置酆都县,改隶忠州;同年,分彭水县地复置武隆县,仍隶涪州。清代,置涪州,属重庆府,散州不领县。康熙元年(1662年),撤武隆县入涪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属四川省川东道(治巴县),次年改东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东川道,涪陵县直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酉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武隆局自涪陵县分出,设武隆县。

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涪陵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200—800米。地形总体趋势: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区境主要山脉有:铜矿山脉、武陵山脉、大梁子山脉、黄草山—五宝山脉和勾家场—梓里场山脉。涪陵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降水情况: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涪陵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千米(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8平方千米、水库13.07平方千米、坑塘16.33平方千米、沟渠1.07平方千米。境内有长江、乌江水系。长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梨香(黎乡、梨乡)溪、油江河、同乐河、清溪沟、止桥河、渠溪河、碧溪河,乌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小溪、后溪、麻溪河。

说到这里刘从戎喝了口御酒后,讲咱们再说垫江县。垫江县也是华夏山水牡丹发源之地,垫江自古是重要的农产区,作为崇山峻岭中唯一的浅丘平原,农耕历史超过2000年,素有“巴国粮仓”“丝绸之乡”“丹皮之乡”“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的美称。境内景点众多,如三合湖湿地公园、恺之峰旅游区等。垫江县自古“上接巴渝之雄,下揽夔巫之胜”,是重庆东出的陆上交通枢纽。垫江也是华夏山水牡丹发源之地,垫江自古是重要的农产区,作为崇山峻岭中唯一的浅丘平原,农耕历史超过2000年,素有“巴国粮仓”“丝绸之乡”“丹皮之乡”“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的美称。境内景点众多,如三合湖湿地、恺之峰等。新石器时期已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禹贡,属梁州地。商周到战国,属巴国。秦,属巴郡朐忍县。西汉,属临江县。东汉末,全境由常安县或临江县辖,属巴郡。晋泰始二年(266年),属巴郡临江县地。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析临江县地置垫江县,属邻州。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省邻州入渠州,垫江县属渠州容川郡。天和二年(567年),改垫江县名魏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容川郡,魏安县直隶渠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复名垫江县。大业三年(607年),罢渠州改置宕渠郡,垫江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垫江县改属邻州。次年,析临江县地置清水县,属临州。武德八年(625年),邻州废,垫江县属临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临州为忠州,垫江县、清水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忠州改为南宾郡,清水县改名桂溪县,垫江、桂溪两县属南宾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垫江、桂溪两县属之。

五代前蜀,于州外置军,忠州置镇江军,后蜀,改名宁西军,垫江、桂溪两县属之。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垫江、桂溪两县属夔州路忠州。熙宁五年(1072年),省桂溪县入垫江县。熙宁九年(1076年),垫江县属梁山军。元祐元年(1086年),垫江县属忠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忠州改咸淳府,垫江县属之。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垫江县入丰都县(属重庆路忠州),在垫江置临江巡检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复置垫江县,属重庆府忠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置顺庆分府,垫江县中顺庆分府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忠州升为直隶州,垫江县由其所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复置顺庆分府,垫江县由顺庆分府辖。嘉庆五年(1800年),顺庆分府撤销,垫江属忠州直隶州。垫江县境内最高海拔1183米,最低海拔320米,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地貌成因比较复杂,从结构和组合到看以构造地貌为主,背斜轴翼为山,向斜轴翼大部为丘,按高程大致分为边缘局部中低山区、西南局部及边缘低山区、中部丘陵河谷区3个部分。县境地貌因受地质构造影响,形成山峰起伏、丘陵连绵、河溪交汇地貌形态,划分为5个类型。垫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春早冷暖多变,夏热常有干旱发生,秋凉多有连阴雨,冬冷无严寒。垫江县地处低山丘陵,境内溪河纵横,沟渠密布。河道按其所归,均属长江水系龙溪河流域。一级河道龙溪河总长97.2千米。二级河有大沙河、回龙河、桂溪河、卧龙河、余马河、三汇河、打渔溪等7条,总长190.7千米。

阆中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位于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阆中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胥孕伏羲于此。阆中,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秦灭巴后,于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后移治江州)。当时,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韪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年(201年),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陵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先后为郡、州、府、道治所,成为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阆中为巴西郡治,巴西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三国时,巴西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4县,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西晋时,巴西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10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巴西郡移治涪城(今绵阳)。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前秦占领东晋梁、益二州后,又曾于阆中置巴西郡。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其地又入东晋。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谯纵据蜀。义熙九年(413年),阆中再入东晋,后置北巴西郡。南朝梁天监八年(509年)至西魏恭帝元年(554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大统元年(535年),为魏所据。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三年(607年),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隋开皇三年(583年)至大业三年(607年),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辖区未变。唐武德元年(618年),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隆州共辖8县。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

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开元元年(713年),为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天宝元年(742年),改阆州为阆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

五代唐天成四年(929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7县。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和清顺治八年(1651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川北道(民国三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8县。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省会设阆中二十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五科。清代,川北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25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康熙四年(1665年)四川全境平定以后,省治迁往成都。阆中位于巴山和秦岭相交之处,居嘉陵江中游的蜀中地区。其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山水呈蟠龙蜿蜒之势,腾云驾雾,气势宏大,有着「巴蜀要冲」,「琅嬛福地」的美誉。

阆中名称的由来,说法达到几十种,目前有两种相传较广:一是因山得名,「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二是因水得名,「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结合这两种说法,地理位置在阆山阆水之中故称为阆中。阆中不仅拥有灵山秀水的地理优势,也有浓厚的民俗渊源。说起阆中作为「春节的发源地」的历史,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了。在西汉之前,沿用的是秦始皇统一的《颛顼历》,这部历法规定十月初一过新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命阆中人落下闳主持编纂了《太初历》,落下闳应用浑仪精确的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度,推算出了二十四节气。在《太初历》中,落下闳将「喜迎新年」与「迎接春天」这两个重要的中国节日庆典合二为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恒定了每年的元月初一为春节。于是人们把落下闳的祖籍阆中定为「春节的发源地」,阆中欢度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春节前夕,阆中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十足。若是节前到了阆中,行走街头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过年气息:川戏、皮影一字排开,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舞着狮灯龙灯行云流水般地游街串巷,在热闹的鞭炮锣鼓声中,阆中文脉的气韵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旅人聚集的地方,有一位穿着吉庆汉服的白发老人在人群中派发红包恭贺新年吉祥,这位白发老人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新年老人」。这和西方圣诞老人派发礼物的场景十分相似。西方的「圣诞老人」来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新年老人」确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在阆中,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风俗习惯,随处可见良将张飞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