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变半岛为岛,使城市更加易守难攻的企图却遭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拒绝。诸葛亮的考虑大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应该是他不愿意“以五郡置巴州”。为了防止李严叛变,此后不久诸葛亮便将李严从江州调走。同时将半岛开凿为岛的工作量似乎过于庞大,长年对外的战争使得蜀汉应当没有这个能力兴修如此之大的一项工程。自李严“更大城”兴建南府城以后,江州重庆进入了一段嘉陵江南北两城同时存在的双城时期。由于中国从相对稳定的两汉逐渐步入了日益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城便于防守的军事意义日渐突出,而北城则开始缓慢地衰落。南朝梁太清中(公元548年)为了跟长江下游的江州(今九江市)区分,改江州为巴县(同时还改巴郡为楚州)。至此结束了重庆被称作江州的历史。江州城维持嘉陵江两岸双城的状态至少约长达三个多世纪。其北府城的具体消亡时间无从考证,但绝不早于公元520年(郦道元写《水经注》之时)。公元581年隋文帝借用嘉陵江旧名“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考虑到在下半城的李严大城事实上根本连嘉陵江都看不到,而只有在江北的北府城才和嘉陵江有关系,因此很有可能在隋代时北府城仍有相当的地位。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年),改渝州为南平郡(大约是因为今渝中半岛下半城相较于“巴山”(今解放碑-枇杷山一带)和江北城确实是“南”“平”了),这也标志着重庆从南北双城转向半岛上的南城独大的过渡正式完成。北府城在此后彻底消失。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嘉熙三年(1239),移四川安抚制使司于重庆府。次年又命四川制使余玠兼四川总领财赋、夔州路转运使,将四川的政治、军事、财政、司法等主要机构集中到重庆(这是重庆历史上唯一一次成为四川省省会)。同年,彭大雅扩建重庆的城区,城墙西线由李严旧城的大梁子、较场口一线移到了临江门、通远门一线。半岛上的“南平”城第一次能够眺望到真正的“渝”水。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宋代重庆旧址修葺石城,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渝中半岛上重庆老城城门的雏形。“高十丈,周二十六里,分计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象,曰朝天门(开)、翠微(闭)、通远门(开)、金汤(闭)、定远(闭)、南纪门(开)、凤凰(闭)、金紫(开)、仁和(闭)、太平(开)、储奇门(开)、大安(闭)、临江门(开)、洪崖洞(闭)、千厮门(开)、福兴(闭)、东水门(开),明末甲申六月,张献忠自通远门攻城,城圮。”(道光《重庆府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在消失了的秦汉江州北府城故址上在明代时又逐渐重新形成了一个和半岛上南府城关系密切的集镇。清初时为防御匪徒需要终于又重新修筑了江北城墙(今江北嘴城墙遗址公园),设江北厅。1754年(乾隆十九年)移重庆府同知到江北厅。清代的江北城内有弋阳、石梁、金沙、宝盖(宝定门)、落珈6厢,城外有莺花、上关2厢。秦汉的江州故城在沉寂千年后终于获得重生。而从吴长信的江关都尉府回来后,刘从戎见时间真的很早,也就还不到戌时二刻,就开始处理今天送来的朝廷邸报和绣衣府的各类消息。
好在东西不多,他也就花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搞完事了。随后,他就与一直等待着和他谈话的吴长信两个人聊了起来,此时外边已然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刘从戎也就刚打开了船舱内的半扇窗户点着吕宋草吸了起来,田千秋就带着鲁吉阳、籍兴三个人来找他了。田千秋来了后,就询问他到了巴郡后的安排。刘从戎听后就对他讲后天上午到了江州后,先在江州转悠两天,随后依次去临江、枳、垫江、阆中、朐忍、安汉、充国、宕渠、涪陵各县去转转,计划起码要在巴郡待上二十多天。他也就刚说完,田千秋就笑嘻嘻地说我们晓得您已经研究益州的很多地方已经多年了,能否给我们讲讲?刘从戎笑着讲还是让吴长信讲吧,毕竟他到这里也有快四年时间了,对各方面情况都很熟悉。吴长信见他都这样说了自己不好再推辞,就给他们讲了起来。而刘从戎见外边雨大,就让自己的卫队长给吴长信等人在船上直接安排了舱室休息,等第二天上午雨小了再回去。而这时件他们又要开启晚上的“老节目”,卫队长则让亲兵给搬上来了御酒和很多吃食。刘从戎还是拿出了自己装在布袋子里面的牛肉干,喝着御酒听吴长信给他们讲。吴长信先从临江县开始讲起,他说汉初置临江县,位在长江边上,与江为邻,故名。刘从戎晓得王莽时改称监江,仍属巴郡。东汉兴平二年(195)复名临江县。属永宁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临江县为临江郡治。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置临州,辖二郡三县,临江县为临州临江郡之治所;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怀忠信为名。临江县为忠州治。唐天宝初年(742年)改为南宾郡。唐乾元初年(758年)复为忠州,属山南道,州郡治地临江县;宋初临江县属夔州路忠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咸淳府,设府治于皇华州(今顺溪乡皇华村)临江县属之。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临江县改属重庆路忠州。,并为忠州治所。明洪武初年(1368年)临江县省入忠州,属重庆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忠州为忠县。1914年忠县归属四川省东川道。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忠县隶属重庆市。吴长信由于是西汉时期的人,因此他也只能给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讲述到汉武帝时期临江县的一些情况。说完了基本情况后,吴长信讲提及临江县,就不得不说大汉朝立国后的第一战临江战役。临江国,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所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因为很少参与到楚汉战争中,所以不为后人熟知。但临江国战役,却因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成为了秦末楚汉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临江国战役之所以特殊,就特殊在其本身作为楚汉战争的延续,但同时又是作为汉帝国以中央政权为旗号后所发动的第一场战役,再加上其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因此也就成为了研究秦汉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汉五年十二月,汉王刘邦与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及淮南王英布共同会师于垓下,成功击溃西楚主力,而后随着郎中骑兵的出击,一代雄主西楚霸王就此陨落,于是作为天下主宰的西楚王朝也就这样覆灭了。但西楚虽然覆灭,西楚的残余势力却依旧存在,其中西楚核心腹地自然会被汉军为首的诸侯联军全面攻占,可是对于那些曾经被项羽所分封的诸侯国们,又该如何处置呢?
其中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吴芮因为已经早早的宣布改旗易帜,加入到了汉军为主导的诸侯联盟之中了,所以燕国和衡山国自然能以战胜国的身份继续存在于世。如此就只剩下了那个极南之国,临江国了。临江国位于秦时南郡一带,所以其领土也主要是以南郡为主。南郡后期的人口为70万之多,即使楚汉时期没有这么多,但因为是先秦楚国核心之地,再加上南郡以南的其他地区可能也被临江国纳入其中了,所以保守估计当时临江国治下的人口应该也是不低于五十万的。如此五人取一,则临江国在理论上就能征集出将近十万规模的大军。虽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多,但临江国的实力确实是不应该被低估的。当时临江国面对西楚覆灭之时的表态是:初项羽所立临江王共敖前死,子尉嗣立为王,不降。《汉书·高帝纪》。按照史书中的记录,这应该还是在汉五年十二月发生的事,当时项羽被杀后,汉军应该是主动派遣使者去临江国的。然后临江国的态度很明确,就两个字,不降。关于这里的记录,其实是有点不太符合常理的。毕竟当时天下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若是在楚汉对峙时期临江国如此态度,则还算正常,可在汉国已然成为天下霸主的情况下,临江国却还是一副极其强硬的态度,就明显不合理了。而在另外一份记录是这样写的: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尉为项羽叛汉。《史记·高祖本纪》如上所述,《史记》中对于临江国的表态就不是《汉书》中那般强硬了,而是在“诸侯皆臣属”的情况下,临江王共尉因为项羽的缘故,所以又反叛汉政权了。那么以上《史记》和《汉书》中的记录究竟是以哪个为准呢?
显而易见,《史记》中记录要更合理一点。毕竟临江国作为一个持续在楚汉时期保持中立的国度,没道理突然在西楚覆灭后就毅然决然的站到了汉政权的对立面上,这明显是有问题的。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为何临江国不学衡山国一样加入到汉政权为主导的诸侯联盟汇中,反而是要坚决反汉呢?如此《史记》中的那句“临江王尉为项羽叛汉”便解释了这一点,那就是临江国原本是准备与汉军和谈的,但可能是因为哪一方面谈不拢,所以临江王共尉索性便以为项羽报仇的名义,悍然反汉。同时这也就符合了《汉书》中记录的“子尉嗣立为王,不降”。而既然临江国坚决不愿意属汉,则汉王刘邦自然也不会再与之妥协下去了,所以就在同月,汉军最高统帅部随即便下达了与临江国开战的命令:遣卢绾、刘贾击虏尉。《汉书·高帝纪》本次负责征讨临江国之战的最高统帅,为汉军太尉长安侯卢绾与将军刘贾。至于汉军调拨的主要军队,史书中也有明确记录: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史记·荆燕世家》如上记录,本次负责征讨临江国的军队,一部为汉太尉卢绾直属的中央主力,一部便为将军刘贾从淮南王英布手上拿到的九江兵。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本次南征汉军的规模,但合理推测,应为十万左右,如此也就符合前文对于临江国实力的叛乱。换言之就是,本次汉军虽然没有出动全部主力,但也算是发动了临江国理论上最大规模的军队,而既然是理论上,那自然在实际中就要少一些。本次汉军南征一役自然也是属于以多击少,兼以胜利之师行征服之举。
面对汉军的强大军队,以及太尉卢绾及将军刘贾这样的百战名将坐镇,同时汉军又能背靠强大的汉中央政权,有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所以无论如何临江国在一开始都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即使是处于如此弱势之下的临江国,居然还是在开始阶段顶住了汉军的第一轮进攻。另外这里要说的一点是,虽然表面上汉国与临江国的决裂是发生在汉五年十二月,但其实这场战争并不是发生在本月的,甚至还延后了几个月。因为就在两个月后,作为南征汉军的最高统帅太尉卢绾,又在定陶参与了汉帝国的建国仪式: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书·高帝纪》如上记载,当时已经到了二月份,随着汉国与各附属诸侯国确定好利益分配之后,便在各大诸侯王及太尉卢绾为首的汉臣共同拥戴下,刘邦于定陶正式上皇帝尊号。真正意义上的临江国战役,至少是发生于二月或二月以后的事。当然了,因为之前汉军及诸侯军主力都在垓下一带,所以即使是要进行南征,也必须做好修整,以及其他后勤配给工作,因此史书中的记录也是符合常理的。当时具体看南征临江国的情况:故临江王尉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史记·高祖本纪》如上记录,对于这场汉帝国初年规模相当大的临江国战役,史书中主要是凸显了两点:
第一、首战不利,所以才造成了“卢绾、刘贾围之”的结局;
第二,这场战争持续了数月,也就是所谓的“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而刘邦是在五月份西入关中的,所以这场临江国战役就是从二月一直持续到五月份才结束的。那么汉军与临江国究竟是进行了怎么样的激烈战斗呢?关于这一点,因为史书中对于这场战役的描述太过简略,所以目前已经无法获取到更详细的内容了。但是因为汉初有位功侯刚好是来自临江国,所以就能通过那位功侯的相关记录,对临江国之战做出一个更加细致的分析。这位汉初功侯便是汉初排名第一百一十三的邔侯黄极忠:以故群盗长为临江将。已而为汉击临江王及诸侯。破布,功侯,千户。十一年十月戊戌,庄侯黄极忠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如上记录,这就是史书中有关邔侯黄极忠的全部内容。从史书中记载来看,黄极忠最初是在南方为盗寇,也就是南方某地群盗的总头目,而后则拜在临江王共敖麾下,为其大将。可以说黄极忠一开始的记录还算正常,但是之后的这句“为汉击临江王”,便说明了黄极忠作为临江国的将领,不仅没有承担抵御汉军进攻的重要壁垒,反而是成为了汉军进攻的急先锋。因此对于临江国战役的转折点,也就是汉军在包围临江国数月的情况下,恐怕正是因为黄极忠的突然叛变,导致汉军顺利攻入城中,如此才让汉军一举赢得了胜利。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说没有黄极忠的叛变汉军就赢不了。
只不过没有黄极忠,这场汉帝国立国之后的第一战就不会打的这么轻松了。另外从黄极忠的事件中也能看出,当时天下对于这场临江国战役,几乎没有人看好临江王共尉,甚至包括临江国内部的人也都不太看好。所以哪怕当时没有黄极忠的出现,也不代表就没有其他人。于是到五月初,随着南郡第一大城江陵城的陷落,以及临江王共尉的被俘,作为当时除南越和匈奴之外最后一个在名义上不服从汉帝国中央旗号的临江国,就此覆灭。所以真正意义上算是汉帝国大一统的时间点,应该算是汉五年五月,而此时距离秦二世元年过去,才不过八年。之后随着汉军对于临江国各郡县的全面进驻,这场持续数月的临江战役也就这样结束了。最后再看之后众人的结局:其中作为敌人的临江王共尉自然是被公开处决,以儆效尤。而担任本次南征最高统帅的太尉长安侯卢绾与刘贾,则在之后被裂土封王,其中卢绾被封为了燕王,而刘贾则被封为了荆王。当然了,他们二人能够被封王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这场战役的缘故,还有其他原因。至于临江国故地南郡,则被汉帝国中央彻底收回,不再作为诸侯国领土进行分封。说到这里吴长信正准备继续往下讲,偏巧他的手下前来报告讲码头上有些事情需要他亲自去处理。吴长信不好意思地望向刘从戎,讲定国公实在抱歉了,我需要去先处理下公务,等我回来后再给你们好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