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平定安史后,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分别为魏博、成德、幽州(卢龙)、相卫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前三将及其继承者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唐廷无如之何,尤以卢龙镇为最,史称河朔三镇。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请田承嗣等分帅河北,“自为党援”的心态导致了割据局面的不可避免。而李豫“厌苦兵革,苟冀无事”,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同意仆固怀恩的请求。这一决策,开唐代藩镇割据称雄的先河,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安舍之力平定后,先为安、史父子立祠堂,尊为“四圣”,并向朝廷求任宰相。面对其挑衅般的嚣张行径,李豫却不敢大张挞伐,只令内侍孙知古讽劝他毁掉祠堂,并加授其为平章事,以满足其奢望。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唆使昭义镇将吏作乱,然后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攻取相州。接着又暗杀了卫州刺史薛雄,乘机兼并其地。李豫曾调发藩镇征伐,当田承嗣见形势于己不利时,则上表谢罪,并请入朝,李豫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县。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下令讨伐,当李灵曜兵败,形势于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谢罪,李豫“亦无如之何”,并“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于李豫对田承嗣的姑息,至其在位末年,河北三镇的藩镇割据局面已基本形成。正如郭子仪所说:“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这些藩镇互相联结自保,一切事务均为自决,“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们则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内则大肆筑垒缮兵。河北三镇“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不过对于李豫是否姑息藩镇,后世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樊文礼认为,李豫对藩镇并非一味姑息放任。其在位初年,受制于吐蕃的边境压力,无力解决藩镇问题,被迫迁就之;至中期以后,随着外部形势改善,则对哥舒晃、田承嗣、李灵曜等势力采取军事行动,并采取限制藩镇兵力、罢诸州团练守捉使、敕令藩帅不得署摄属州刺史等制度手段,打压藩镇。还有学者以河朔藩镇为例认为,大历后期,唐廷与幽州维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度还取得昭义军的归顺,但因地缘政治结构而未竟全功,藩镇割据自治的局面在经历了田承嗣之乱后逐渐稳定下来。
经济
李豫即位后,面临的是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的局面。再加上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增大,财政更是拮据。在这种情况下,他重用理财家刘晏,使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这些举措,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基础。
李豫还任命韩滉分掌财赋。韩滉清廉勤奋,严格管理,使府库逐渐充实,但也招来一些怨言。
军事
李豫在位期间,除平定安史之乱、镇压国内起义外,主要的军事活动都围绕着应对吐蕃的入侵而展开:
时间
战役地点
唐/蕃主要将领
战役概述
广德元年(763年)
长安等地
郭子仪等/高晖等
仆固怀恩因与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使其占领长安十五日。后郭子仪勤王,吐蕃退出。
永泰元年(765年)
奉天、灵台
郭子仪等/尚结息
吐蕃攻唐,唐军联合回纥,大胜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大历八年(773年)
潘源
浑瑊、马璘、郭子仪
吐蕃攻唐,唐军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以万计。
大历十一年(776年)
剑南道
崔宁
唐军对抗吐蕃、吐浑、氐、蛮、羌、党项等联军,获胜,斩首万余级。
大历十二年(777年)
剑南道
崔宁
唐军与吐蕃军交战,获胜,斩首八千余级。
文化
李豫在宰臣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的影响下,崇信佛教,每到边患时,他就令僧人念《仁王经》以禳灾。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军进至奉天,京师戒严,李豫命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分别送于资圣、西明二寺,在每寺内设百尺高座,由僧人高声诵读,直至吐蕃军逼近京师,才停止这一活动。十月,吐蕃军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于资圣寺讲《仁王经》。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鱼朝恩奏请以自己获赐的宅第为章敬寺,为章敬太后吴氏祈冥福。该寺修造得极其宏伟壮丽,浪费大量木材,以至于要拆毁曲江及华清馆。进士高郢上书劝谏这一劳民伤财的行为,李豫仍置之不理。
不过对于李豫是否姑息藩镇,后世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樊文礼认为,李豫对藩镇并非一味姑息放任。其在位初年,受制于吐蕃的边境压力,无力解决藩镇问题,被迫迁就之;至中期以后,随着外部形势改善,则对哥舒晃、田承嗣、李灵曜等势力采取军事行动,并采取限制藩镇兵力、罢诸州团练守捉使、敕令藩帅不得署摄属州刺史等制度手段,打压藩镇。还有学者以河朔藩镇为例认为,大历后期,唐廷与幽州维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度还取得昭义军的归顺,但因地缘政治结构而未竟全功,藩镇割据自治的局面在经历了田承嗣之乱后逐渐稳定下来。
经济
李豫即位后,面临的是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的局面。再加上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增大,财政更是拮据。在这种情况下,他重用理财家刘晏,使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这些举措,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基础。
李豫还任命韩滉分掌财赋。韩滉清廉勤奋,严格管理,使府库逐渐充实,但也招来一些怨言。
李豫曾在宫内供养一百多个僧人,其中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不空官至卿监,还被封为国公,出入禁中,势如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李豫还下令,不许箠曳僧尼。他在五台山造金阁寺,“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在他的影响下,朝廷和地方许多官吏都虔心事佛,“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45][33]
民族、对外关系
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