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之奇諫假道

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晉獻公接納謀臣荀息的建議,給虞公送上良馬與寶玉,利誘虞公聯軍攻打虢國,攻佔了下陽(山西平陸縣東)。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晉獻公再向虞國借路,第二次攻打虢國。宮之奇看到形勢不妙,向虞公進諫不要借路,同時也說出了「一之為甚,其可再乎」及「輔車相依,脣亡齒寒」的道理。可是虞公財迷心竅,貪圖禮物,甚麼都聽不進去。不多久虢國、虞國相繼為晉軍所滅,宮之奇的憂慮都應驗了。

本文主要反映了在「借道」問題上,君臣之間不同的觀點。虞公提出兩個理由,認為晉國不會攻打虞國。一是虞晉同宗相親,晉獻公怎麼會加害自己人呢?二是自己虔敬事神,應該會得到神明的保祐,不會有事的。宮之奇就針對這兩個似是而非的理由一一反駁了。

[原文]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1,宮之奇諫曰2:「虢,虞之表也3;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4,寇不可翫5一之為甚6,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7,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10。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11?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12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13。」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14:『皇天無親15,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6。』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17。』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18,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19。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20,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21。」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1 晉侯:晉獻公,名詭諸,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676–前651)。姬姓國,晉國據有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陝西東部等地,疆域較大。復:復(粵:fau6,埠;普:fù),再次、第二次,副詞。又解作復(粵:fuk9,伏;普:fù),回復,動詞。假道:假(粵:ga2,賈;普:jiǎ),動詞,借入。假道即借路。虞:姬姓國,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伐虢:虢(粵:gwik7,鶪;普:guó)姬姓國,即北虢,占地約當今河南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縣一帶,位於虞國的南部,隔着黃河相對。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虞、晉聯軍攻打虢國,五年(公元前655)十二月,晉滅虢,虢公醜逃往京師洛陽。

2 宮之奇:虞國賢大夫。僖公二年,荀息評論宮之奇的為人說:「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

3 表:外表,指藩籬和屏障。

4 啟:開啟,啟動,意即引出野心和貪念。

5 寇不可翫:翫(粵:wun6,喚;普:wán):同玩,訓玩忽、忽視也。

6 一之為甚:為(粵:wai4,唯;普:wéi),是也;另解作謂,可說是。

7 輔車:輔,面頰;車(粵:gœy1,居;普:chē),牙牀骨。輔為外表,車是內骨。

8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是大王的長子,虞仲是次子,他們都讓位於幼子季歷。周代的宗廟制度規定,始祖的神主居中央位置,下面的排位左昭右穆,隔代依次排序。大伯、虞仲、季歷兄弟按照周代宗廟的排位都在昭的一邊。

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虢仲、虢叔都是季歷的兒子,文王的同母弟。依周代宗廟的排位,文王及虢仲、虢叔兄弟依次排在穆的一邊。

10 藏於盟府:盟府指司盟之官。凡諸侯封爵受勳,必有盟誓紀錄,藏於盟府之內。

11 桓莊:桓指桓叔,晉獻公的曾祖父;莊指莊伯,桓叔之子,晉獻公的祖父。晉獻公八年,即魯莊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9),晉獻公為免桓叔、莊伯的後代人多勢大,誅殺了同祖同宗的群公子。

12 不唯偪乎:偪(粵:bik7,碧;普:bī),同「逼」,威脅之意。

13 據:依從。

14 《周書》:周代的歷史文獻,編為《尚書》。本文所引的三則都出於《逸書》,後來收錄於偽《古文尚書》中。

15 皇天無親:親指親近。二句見偽《古文尚書》〈蔡仲之命〉篇。

16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黍(粵:sy2,暑;普:shǔ)稷(粵:dzik7,即;普:jì)同屬穀類,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又稱小米。黍稷代指祭品。二句見偽《古文尚書》〈君陳〉篇。

17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易,改動;物,事物,引申為理念。繄(粵:ai1,鷖;普:yī),解作是也,那些,指示代詞。意謂修德才是百姓所認可的理念。二句見偽《古文尚書》〈旅獒〉篇。

18 神所馮依:馮(粵:paŋ4,憑;普:píng),同「憑」,依靠。

19 許晉使:使(粵:si3,試;普:shǐ),使節代表。

20 臘:歲終祭眾神之名,不臘就是不能祭神了,是說國之將亡。

21 舉:攻取,舉兵。

本文是一篇奏議類的古文,敘事比較簡單,主要是反映宮之奇的個人觀點,以議論為主,層層轉折,認為治國之道,首重君德,糾正國君錯誤的觀點,希望能夠及時省悟,解救國家的危難。然而,虞公不聽忠言,導致亡國被俘的下場更成了千秋的笑柄。宮之奇的一番苦心,也是一片孤忠,後來諸葛亮的〈出師表〉彷彿就帶有一些本文的影子了。

全文分四段:首段宮之奇反對借路,認為虢國亡了,就會危害到虞國的安全。第二段反駁虞公認為系出同宗,晉國不會加害虞國的理由。宮之奇指出晉獻公為了鞏固威權,不惜誅殺了同族群公子的殘酷現實,國家之間只有利害衝突,不應存有幻想。第三段則進一步反駁了虞公祭品豐盛會得到神明的庇祐,心存虛妄。宮之奇連引《周書》「惟德是輔」、「明德惟馨」、「惟德繄物」三句強調必先修德贏取民心的支持,神明才會領情的。第四段結語寫宮之奇的絕望及出走,一個愚昧的君主是無藥可救的,只會自取滅亡。

國際關係就跟親族關係一樣,只有利害衝突,可以完全不講情義;至於神明的祝福更不可靠了,只有修德,才能贏取民心。

虞公可能就是愚公,不了解國際形勢,也不懂得歷史教訓,完全沒有危機感,一廂情願地只往好的方面想,不肯聽別人的意見,更不懂得判別是非利害。如果他能考慮周詳,沒有一意孤行讓晉軍過路滅了虢國,或許可逃過國亡被俘的命運。

1.把下列文字語譯為白話文:

(1)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回答以下問題:

(1)宮之奇為甚麼說「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這幾句有甚麼啟示嗎?你對中國上古史又有甚麼新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也一定跟着亡國的。晉國的野心不可以再啟動了,敵寇入侵的危機更不能忽視。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了,怎麼可以再讓他借路呢?諺語說得好,面頰和牙牀骨是互相依存的,沒有了嘴唇的保護,牙齒也會受寒的。這剛好說明了虞、虢兩國相互依存的關係。」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宗,怎會害我呢?」宮之奇回答說:「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兒子,宗廟神位排在昭的一邊。大伯不肯聽從大王的命令,跑到荊蠻去了,沒有繼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宗廟神位排在穆的一邊,做過文王的公卿大臣,為王室立下了很多功勞,他們封爵受勳的盟誓紀錄還藏於盟府之內。晉國將虢國滅掉了,又何必再愛惜虞國呢?而且虞國能比桓叔、莊伯更親近嗎?他們應該是互相親愛的,但桓叔、莊伯的後代族人犯了甚麼罪呢?竟然統統被殺掉了。這不就是因為晉國勢力坐大而讓親族感到逼迫嗎?親族之間有了寵信的仍然感到逼迫的壓力,尚且還要殺害他們,何況別的國家呢?」

虞公說:「我獻上的祭品既豐盛又清潔,神明一定會依從我的。」宮之奇回答說:「小臣聽到的是,鬼神不一定要親近哪一個人,只要有好德行的就會依從。所以《周書》說:『上天不會親愛甚麼人,只要有好的德性就會幫助他。』又說:『黍稷祭品並不特別芳香,只有光明的德性才最芳香。』又說:『百姓不會改變理念,修德才是百姓所認可的理念。』如果這樣,對於不道德的行為,百姓不能認同,神祇也不願安享了。神祇所依賴的,其實都在德行方面。如果晉國佔有了虞國,又能發揚光明的德性,獻上芳香的祭品,那麼神祇會吐出祭品嗎?」

虞公不聽宮之奇的意見,答應了晉國使臣的請求。宮之奇帶着他的族人遠走他方,說:「虞國不會再舉行臘祭了,這一次出兵之後,晉國再不用舉兵了。」當年冬天,晉國滅了虢國。班師回國途中,在虞國境內住宿,於是乘機襲擊虞國,滅了虞國,還俘虜了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