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稀了稠了都不好
不同的季节、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以及饮食和气候因素都会影响血液黏度。
·一般来说,血液黏度在冬季时相对较低,夏季时相对较高。
·在一天之内,凌晨和上午血液黏度较高,下午和傍晚较低。
·当冷空气来袭时,气压较高,血液黏度较低;而闷热下雨、气压较低时,血液黏度增高。
血液黏度高的表现
1.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
2.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3.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肺、脑的血液减少,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
4.阵发性视力模糊。由于血流灌注少,也可能是血黏度增高引起毛细血管血栓,导致视神经供血不足。
用食物调整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偏高时,可清晨喝些淡茶水,多吃些水果和蔬菜。血液黏度偏低时,应加强营养,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体育锻炼对血液黏度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大有好处。
血液过稀过稠的危害
血液黏度过高或过低,对健康都是有害的,血液黏度增高通常提示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小板的功能异常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过多。这些表明已处于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阶段或处于血栓形成的隐性阶段。
如果血液黏度偏低,通常提示红细胞数量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足。这一类人多患有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肝炎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从延年益寿角度来看,血液黏度过低似乎更不利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