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出腹第二拭儿口 治生不作声 断脐 衣儿 裹脐 甘草汤  朱蜜 哺乳 浴儿法并方 鹅口 治生辄死 相儿寿夭 论二首 十二事

⑧ 拭儿口……夭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 一作衔。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儿生落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须臾当啼。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少气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亦可以葱白徐徐鞭之,即啼。儿亦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中寒,腹内雷鸣,乃先浴之,然后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跗 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若先断脐,然后浴者,则脐中水,脐中水则发腹痛。其脐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宜急剔拨去之,不尔,入儿腹成疾。断儿脐者,当令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不以时断,若挼汁不尽,则令暖气渐微,自生寒,令儿脐风 。生儿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为善。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发杂疮而黄。儿衣绵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 ,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皆当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绵也。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凡裹脐法,捶治白练 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急则令儿吐 。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裹脐时闭户下帐,燃火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脐中水及中冷,则令儿腹绞痛,夭纠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捣当归末和胡粉敷之,炙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粪青 者,冷也,与脐中水同。儿洗浴断脐竟, 毕,未可与朱蜜,宜与甘草汤:以甘草如手中指一节许,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缠沾取,与儿吮之,连吮汁,计得一蚬壳 入腹止,儿当快吐,吐去心胸中恶汁也。如得吐,余药更不须与,若不得吐,可消息计如饥渴,须臾更与之。若前所服及更与并不得吐者,但稍稍与之,令尽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恶汁,令儿心神智慧无病也。饮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乃可与朱蜜,以镇心神,安魂魄也。儿新生三日中与朱蜜者,不宜多,多则令儿脾胃冷,腹胀,喜阴痫 ,气急变噤痉而死。新生与朱蜜法:以飞炼朱砂如大豆许,以赤蜜一蚬壳和之,以绵缠箸头沾取,与儿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尽此一豆许。可三日与之,则用三豆许也。勿过,此则伤儿也。与朱蜜竟,可与牛黄如朱蜜多少也。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辟恶气,除小儿百病也。新生三日后,应开肠胃,助谷神。可研米作厚饮,如乳酪厚薄,以豆大与儿咽之,频咽三豆许止,日三与之。满七日可与哺也,儿生十日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若乳汁少,不得从此法,当用意小增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儿无疾。儿哺早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尪弱 难养。三十日后,虽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哺乳不进者,腹中皆有痰癖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小儿微寒热,亦当尔利之,要当下之,然后乃瘥。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儿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风中脐也。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母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能行;母有热以乳儿,令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喜惊发气疝,又令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虚羸;母醉以乳儿,令身热腹满。凡新生小儿,一月内常饮猪乳,大佳。凡乳母乳儿,当先极挼,散其热气,勿令汁奔出,令儿噎,辄夺其乳,令得息,息已,复乳之。如是十返五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
① 足跗 “跗”原作“趺”,今改。按“趺”,同“跗”。《玉篇•足部》:“跗,《仪礼》:棊结于跗。跗,足上也。趺,同上。”“足跗”,足背。
② 脐风 病名,因断脐处理不善,使风冷秽毒之邪侵入其中而致,症见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
③ 风日 “日”字原脱,据《千金翼方》卷十一•养小儿、《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儿初生将息法补。
④ 白练 已练制的白色熟绢。《急就篇》第二章颜师古注:“练者,煮缣而熟之也。”
① 粪青 孙本“青”作“清”。《千金翼方》卷十一•养小儿作“尿清”。
②  (bēng 崩)抱 用被包裹婴儿。按“ ”,婴儿的包被。《广韵•耕韵》: ,束儿衣。”
③ 蚬(xiǎn 险)壳 软体动物蚬的介壳。呈圆形或心形,表面有轮状纹。《广韵•铣韵》:“蚬,小蛤。”
④ 阴痫 病证名。因慢惊之后,痰入心包而致,症见发作时肢体偏冷,不啼叫,手足不抽搐,其脉多沉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
⑤ 尪弱 瘦小虚弱。《艺文类聚•五一•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岂臣尪弱,所当忝承。”
浴儿法
凡浴小儿汤,极须令冷热调和。冷热失所,令儿惊,亦致五脏疾也。凡儿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数浴背冷则发痫。若不浴,又令儿毛落。新生浴儿者,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勿以杂水浴之。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二两,枝亦得 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滓浴儿,良。去不祥,令儿终身无疮疥。治小儿惊,辟恶气,以金虎汤浴:金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斗煮为汤浴。但须浴,即煮用之。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外 外一作中亦有之,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治之法,以发缠箸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也。如不脱,可煮栗荴汁令浓,以绵缠箸头拭之,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喜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 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 ,有著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 ,有著齿龈上者,名重龈 ,皆刺去血汁也。
① 芦箨(tuò 唾) 当作“芦箨”, 竹的笋壳。按“箨”,竹皮。《玉篇•竹部》:“箨,竹箨。”《集韵•铎韵》:“箨,竹皮。”
② 重舌 病证名。因心脾有热而致,症见舌下血脉胀起,形如小舌,或红或紫,状如莲花,身发潮热,饮食难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重舌候。
③ 重腭 病证名。因心脾热毒蕴结而致。症见上腭浮肿,形如梅李,心烦而不发热等。详参《疡科会粹》卷四。
④ 重龈 病证名。因脾胃积热,湿浊熏蒸而致,症见牙龈红肿,吮乳困难,口涎外流等。
小儿生辄死治之法
当候视儿口中悬痈前上腭有胞者 ,以指摘取头,决令溃去血,勿令血入咽,入咽杀儿,急急慎之。
⑤ 有胞者 《千金翼方》卷十一•养小儿“胞”上有“赤”字。
小儿初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 ,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喜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与龙胆汤也。 方出下惊痫篇
⑥ 聚口撮面 谓口面部肌肉拘急挛缩。
相儿命短长法
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
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啼声散,不成人。
啼声深,不成人。
脐中无血者,好。
脐小者,不寿。
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
鲜白长大者,寿。
自开目者,不成人。
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
汗血者,多厄不寿。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头四破,不成人。
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早坐早行,早齿早语,皆恶性,非佳人。
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发稀少者强,不听人。 一作不聪
额上有旋毛,早贵,妨父母。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能踞 而死。
① 踞 原作“倨”,今改,按“倨”,通“踞”。蹲坐。《庄子•天运》:“老聃方将倨堂而应。”成玄英疏:“倨,踞也。”
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
踵骨 不成者,能行而死。
② 踵骨 跟骨。按“踵”,足跟。《字汇•足部》:“踵,足跟。”
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身不收者,死。
鱼口者,死。
股间无生肉者,死。
下破者,死。
③ 颐(yí 宜) 在颏部的外上方,口角的外下方,腮部的前下方部位。《素问
•刺热篇》:“肾热病者,颐先赤。”又,颐,颊。《说文解字• 部》:“ 也。颐,篆文 。”
阴不起者,死。
阴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卵缝通达黑者,寿。
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视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大则项讬颜回 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即杨修 孔融 之徒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 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成,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① 颜回 春秋时鲁国人(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渊,孔子弟子。好学,以德行著称。年三十一病死。
② 杨修 东汉末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公元175—219年),字德祖,文学家。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被曹操所杀,时年四十一。“修”原作“脩”,今改。按“脩”,通“修”。《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
③ 孔融 东汉末年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公元153—208年),字文举,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恃才负气,后因触怒曹操被杀,时年五十五。
④ 犹 犹原作“由”,今改。按“由”,通“犹”。《经词衍释》卷一:“由,同犹,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