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德元同志发明创造后的感想本文由张志强收集、整理,是1960年5月15日成都市李劼人副市长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成都市档案馆藏,全宗号081、目录号001、案卷号460,19—21页。

——成都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劼人代表的发言

李劼人

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米建书副市长、冯静川局长所作的两个报告。建议大会予以通过。

我现在要谈的,是我这次在观察以后的一点体会与感想。

这次我与部分代表、部分市政协委员参观过几处工农业,深深感到我市也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自从进入一九六〇年以来,在持续大跃进的形势下,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城市人民公社化种种运动,沸腾于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增涨,日益不止。

要把我所有体会与感想一一描述,当然不可能,这里,我只谈一件为大家所熟知,也为大家所关切的事,那就是北门外城皇庙巷屠宰场张德元同志的发明创造。

这个屠宰场是一个旧式的屠宰场,设备非常简陋,以前有屠宰工人一百五十余人,一昼夜只能屠宰猪只三四百头;劳动强度极大,环境卫生极糟,体力弱的人不能持久工作,体力强的人也不能避免职业疾病。但是现在哩,场所还是那个场所,屠宰工人从五百余人缩减到一百二十余人,而二十小时所屠宰的猪只,却高达五千头以上。当我们身穿白套衣,脚着胶皮靴,走入工地时,不但听不见猪的嚎叫,不但闻不见腌臜臭气,不但看不见人的奔忙疲累,而且所有工人一律戴白帽,穿大衣,着胶靴,既像卫生人员,工作时也秩然有序,轻松愉快。仅这一点,就十足反映出张德元同志和其他好多工人同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绩。

我们注意参观的,是张德元同志所发明创造的剥皮机、刮毛机。

现在刮毛机尚未定型,尚有待于学校、工厂与之进一步协作,使其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机器。但即如此,已经使人看了后不胜振奋。因为有了这部土法机器,不但把一头猪的刮毛时间,从几个小时缩短到不到一分钟;不但刮得比手工刮得干净周到;不但减少了若干个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还从此消灭了屠宰工人的职业病。

剥皮机尤其是一部土机器,简单到只有一具粗木架,一块木板,几条绳索,两把刀片。现在土洋结合,使用了一部电动机,当然效率大大提高,剥一张完整猪皮,也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想来就是用人工推动绞盘,也一样得用,只不过效率没有那么高而已。

从剥皮机的结构使用,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土法一样上马,可以少用金属;

土机器稍稍改进,稍稍与洋机器结合,它的功效,并不下于洋机器,甚至还超过洋机器;

土机器就地取材,结构简单,不像洋机器复杂的吓人,复杂的非内行不懂,非经过较长期学习不能把握,倒是土机器容易使人看懂,容易使人接受,也容易给人以启发;

当此万马奔腾,齐头并进,建设社会主义,不可一日或缓时候,首先土法上马,当然可以做到多快好省。

这就是“两条腿走路”的真理!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若单独从结构着眼,像张德元同志的这种发明创造,也当得起古人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赞语。

张德元同志是一个文化不高,并无机器常识,甚至没有看过此类机器的中年人。他之所以有此造诣,并非偶然,确如张德元同志自己说的,是由于坚决听党的话,解放思想束缚,敢想敢干,藐视困难,不怕失败,既能充分发动主观能动性,又能走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集纳群众智慧,引导自己思路,以坚定自己信念,而后获得成功。

张德元同志三代为屠宰工人。如其他本人不在毛泽东时代,没有党的领导与支持,也如他自己所说,即令偶尔想到一些改革方法,也一定免不了他人耻笑,也一定得不到社会重视,也一定没有人肯与合作。张德元同志的今昔,又一次向我们证实了,有了党与毛主席,才有今天的新中国,才有像张德元同志这类的人出现!

参观了张德元同志的发明创造,听了他的口头报告,等于上了一次课堂,受了一次教育;而尤其使我感受得深刻的,是张德元同志不自满足于现状的态度,他自己说,当其双反运动时候,他思想上曾起过波动,经过几夜不眠,方警惕到自己有“故步自封”的倾向,及至思想打通,然后才恍然他的贡献,原来并未到顶。他现在所设计的一切,还只能屠宰四百斤以下的猪只,遇到六七百斤的猪只,就有困难了,但他想到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不断发展的,现在饲养场上,业已有六七百斤的猪只,不久将来,可能出现千斤猪;现在一般猪只,虽在四百斤以下,不久将来,可能都在四百斤以上。一个屠宰场的设备,花费不少,设备只以目前规模为极限,那么,待到将来发生变化时,如何适应?张德元同志这种高瞻远瞩的预见,显然是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后一种反映。

从而,我对张德元同志的发明创造,又发生另一种感想,认为这不但是劳动人民在党领导下获得的光辉成果,还因为他的土法上马,易懂易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其把这个屠宰程序,以及剥皮机、刮毛机的运用,在民众中广为普及,我想,必然能够进一步激发群众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上的热情,把这运动推向另一个高峰。

当然,张德元同志的发明创造,已经不断见于报纸,并且还登载过这两种机器的照片。但我觉得,这种间接宣传,总不免有点隔膜,总不如到现场参观的一目了然,又因为现场参观,不是人人可能,有时间空闲的局限。所以我才与张为烱代表共同提了一个案,希望利用电影,把这种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摄制成纪录片,广为放映,这就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问题,而又可以补文字宣传之不足。当然,这类纪录片,并不限于屠宰场,其他的新事新物,都应该摄制放映,以期普及,这对电影制片厂来说,也是他的本等,并非甚么额外担负罢?

以上发言,当否,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