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代际管理:让不同时代的员工融洽相处

琼·库尔(Joan Kuhl)称她自己为“千禧一代的媒人”。她经营着一家名为“为什么千禧一代很重要”(Why Millennials Matter)的顾问公司,为高盛(Goldman Sachs)、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礼来(Eli Lilly)等雇主就雇用和留住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她看来,管理千禧一代虽然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挑战,比如很多人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他们的个人生活及工作无可厚非,甚至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我们经常宣传一些粗暴的叛逆行为,”她在谈及最新出现的这一代人时说,“但我遇到的千禧一代大都非常专注于工作,重视价值。”

然而,即便是她这样一个千禧一代的粉丝,在回想起自己办公室的年轻人的行为时,也是一脸苦笑。她回忆说,在与高管同事一起参加晨会时,有个实习生在会上吃起了金枪鱼三明治。事后,当她温和地告诫这名实习生时,后者回答说:“嗯,是你说让我自便,我当时饿呀。”文中琼·库尔的故事引自《纽约时报》,《当千禧一代运营公司时》(What Happens When Millennials Run the Workplace),本·维迪库姆(Ben Widdicombe),2016年3月19日。

关于千禧一代[又称“Y一代”(Gen Y)]的描述已经很多了。他们被认为是自恋和懒散的,而且只重视自己的权利。他们经常用色拉布(Snapchat)色拉布(Snapcha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生开发的“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编者注和推特(Twitter)与身边的同事交流。他们不尊重权威,但需要关怀和赞扬。他们时刻都准备跳槽。《时代》(Time)杂志的封面文章称他们为“我、我、我一代”(Me, Me, Me Generation)。文中所提的文章是《时代》杂志2013年5月20日的封面报道,标题是《千禧员工:“我、我、我一代”》(Millennials: The Me Me Me Generation),乔尔·斯坦(Joel Stein)。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诋毁千禧一代,但我们确实认为,他们这代人拥有彻底变革工作场所的创造力、能动性和技术天赋,而他们做出的贡献也绝对应该受到重视并得到回报。还要指出的是,我们知道人们对各个时代的人的归纳总是夸大差别,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出现夸张的描述。这同样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当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千禧一代、婴儿潮一代、X一代,乃至Z一代(Gen Z)。即便是关于各代人的起始时期和结束时期,也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历史不会给我们一个如此整齐的断代。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我们以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描述作为代际划分的标准:婴儿潮一代是指出生于1946年至1964年的人;X一代是指出生于1965年至1984年的人。至于千禧一代,两位研究代际问题的主要权威人物、《代际:美国未来的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一书的作者尼尔·豪(Neil Howe)和威廉·施特劳斯(William Strauss)表示,千禧一代出生的最后一年为2004年,而在2004年之后出生的人则属于Z一代。对于千禧一代出生的最后年代,你还可找到其他截止时间。但豪和施特劳斯是公认的代际问题专家,我们不会与之辩论。这也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入就业市场的新人将会是千禧一代(除非你的新任IT总监只有14岁此处数据以原版图书的出版时间(2018年)为依据。——编者注)。关于代际划分的数据主要引自《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代际的起止时间——以事实为依据》(Here Is When Each Generation Begins and Ends, According to Facts),菲利普·邦普(Philip Bump),2014年3月25日。

也就是说,同先前的一代人一样,千禧一代也可能受到了不公正的夸张描述,但他们的确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共性。在这些共性中,很多是我们所从未见过的独特优势,其他的则对经理人提出了重大挑战。而最糟糕的,莫过于忽视这些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