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趁西晋王朝内乱衰落而大举入侵,很快就灭掉了西晋王朝。西晋王室成员多数死于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铁蹄之下,只有个别人因为远离中原而保住了小命,琅琊王司马睿就是这些幸运者当中的一个。

司马睿是晋朝王室中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一个,所以一直不太得志,很晚才被封为琅玡王。司马睿和名士王导关系一直很好,王导见天下大乱,知道北方肯定守不住,于是全力拥戴司马睿,决心在南方复兴晋室。

后来司马睿被派去镇守建康,王导也跟随在他左右。司马睿虽然贵为皇族,但在民间,人们还是把司马家族看作是地位不高的姓氏。他到建康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人去朝见他,尤其当地的大姓,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王导因为这事而深感焦虑。

王导有个堂兄名叫王敦,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他受到王导的邀请前来朝见司马睿。王导对他说:“琅玡王虽然品行仁德,但名望还不够高。你在这里已经很有名了,应该想个办法来扭转这个局面。”王敦同意了。

三月禊节的时候,江南一带的风俗是都要到江边求福消灾,司马睿也亲自前去观看。王导让他坐上华丽的轿子,仪仗队在前面声势浩大地开道,王敦、王导和北方来的名士们都骑马在周围扈从。纪瞻、顾荣等人都是当地名望极高的名士,他们看见王敦等那么有名望的人都对司马睿恭恭敬敬的,心里非常吃惊,当时就不由自主地跪在路边向司马睿行礼。王导乘机又出了个主意,他对司马睿说:“从前凡是能够统治天下的,没有一个不是尊老敬贤的人,他们都询问当地的风俗,虚心坦诚地招揽天下的贤才豪杰。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家分裂,我们的建国大业才刚刚起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得到民心。顾荣和贺循他们两个是当地名门之首,应该把他们吸引过来以便收买人心。他们两个如果来了的话,别人就没有不来的了。”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访顾荣和贺循,他们两个本来就很惊叹司马睿的威势了,再加上王导前来邀请,欣然前去朝见司马睿。当地其他名士听说连他们俩都去朝见司马睿了,也纷纷前来尊奉,司马睿的地位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洛阳被匈奴攻了下来,中原人大多都逃到江南地区避难,王导劝司马睿招揽其中的文人学士,让他们为新政权服务,使江南地区人口兴旺,社会也比较安定。王导还劝司马睿尽量克制私欲,生活节俭,为国家安定控制自己,所以很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曾经称王导是自己的萧何。两人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当时人们都很尊敬王导,称他为“仲父”。

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刚到江南的时候,见东晋力量弱小,对周说:“我因为中原有难,所以才逃到这里,现在这里力量如此弱小,怎么办呢?”很忧虑。后来见到王导,两人交谈了很久,回来对周说:“刚才见到了管仲,我再也不担心了。”从北方过来的士人经常约在一起到新亭聚会喝酒。有一次周在宴会中叹气道:“风景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放眼望去,江山已经变了。”在座的人都感伤得流下眼泪。只有王导很不高兴,他严肃地说“:我们现在应该齐心协力为朝廷做事,早日收复中原,为什么要在这里流泪呢?”

司马睿上朝的时候,命令王导到御座前和他一起坐,王导坚决不同意,他说“:如果太阳下降到和万物一样的高度的话,那怎么照耀万民呢?”

后来王敦因为朝中大臣争权夺利而受排挤,起兵造反,刘隗劝司马睿把王家人全部杀掉,王导也受到牵连,大家都很为他担心。王导对东晋很忠心,他率领全家20多口人每天早上都到朝廷待罪。司马睿念王导一向忠心耿耿,特意把朝服赐还给他,并召见了他。王导跪下叩头谢罪道:“逆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没想到今天居然出现在我们王家了。”司马睿光着脚下去把王导扶起来说:“茂弘(王导的字),我正要派你去地方上就任,你都说些什么呀!”于是任命他为安东将军。当年司马睿登基前,王敦认为他很贤明,怕不好控制,想改立别人为帝,王导坚持反对才制止住。王敦叛乱后很快就控制了朝政,他对王导说“:当初没有听我的话,结果差点导致我们王家灭族。”但王导仍然坚持自己是对的,王敦没办法说服他。

司马睿死后,晋明帝即位,王导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升任为司徒。王敦再次兴兵叛乱,但不久就生了病,王导为了制止叛乱,于是声称王敦已经病死了,率领王家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以为王敦真的死了,斗志高涨,为最后打败王敦打下了基础。

王导死后,皇帝在朝堂追悼了他三天,他的葬礼是东晋群臣中规格最高的。王导为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氏家族也成为东晋王朝史上最显赫,地位最高的家族,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