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论 研究缘起
一 从“门修斯”说起
二 “西方”的意义
第一章 夫子徂西初记
一 来华耶稣会士及其对手
二 孟子附属于孔子的多层原因
三 卫方济的《孟子》译本及其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合流
附一 启蒙的先声:儒学在德国的接受
附二 文化—文本的交织
第二章 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
一 新教传教士之《孟子》译介
二 朝觐东方?
三 花之安:人性、伦理学与国家学说
四 辩异与求同:宗教比较视域
五 小结
附一 从雷慕沙到儒莲、卜铁: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基调
附二 顾赛芬的法语、拉丁语双语译本
第三章 1900年以来《孟子》主要译本摭谈
一 1900—1989年重要译本之勾勒
二 1990年以来重要译本之勾勒
第四章 1900年以来专业研究的多维展开
一 1900—1989年专业研究诸面相
二 1990年以来的研究视野与方法
第五章 预设与关怀
一 孟子与现代民主、人权
二 孟子人性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之争
三 德性伦理与角色伦理之争
第六章 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
一 性善、“良知”与“道德主体”:理雅各对巴特勒、孟子的会通
二 19世纪末新教传教士对孟子“性善”说及理雅各会通做法的非议
三 20世纪末美国汉学中的孟子“人性”论争
四 小结
第七章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
一 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及其向儒家伦理的延伸
二 安乐哲、罗思文等学者对此一路向的非议与商榷
三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之内在关联
四 事实与立场:安乐哲新实用主义之局限
第八章 “批判理论”如何穿越孟子伦理学?
一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孟子伦理学
二 “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三 小结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
第九章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一 问题的提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二 专业汉学奠基之时的“共识”
三 批评的分野
四 论锋又起:陈汉生及其反对者
五 小结: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孟子
附录一 “学术对话与访谈”五则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更新时间:2025-04-24 19: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