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五个宿营地

第九十一章:第五个宿营地

7月的流火,擂禹路抢通攻坚战全面打响。在抗震救灾前线奋战了近50天的全体战友们,依然临危不惧身处灾后重建的最前沿的战线顽强奋战,用忠诚践行着我们作为一名军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庄严承诺。

脚步十分沉重的围着这所已经满目苍遗学校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六间校舍已经在地震中伤痕累累,房子的屋顶棚早已被掀开不留一丝遮掩,据说是为防止屋顶在余震再次伤人;靠近河边的教职工宿舍已是荡然无存,只有几扇孤零零伫立在钢筋混凝土中的防盗门才让人联想起这里曾经有过建筑;即将干涸的河道边上散落着支离破碎的书籍、试卷、书包、课桌椅的残体……。

这些都是我们那样非常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却又是无可无奈的强制的压制住着感情,不断地的去说服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去面对。看着地震后的惨烈场面,不敢再去想和问其他关于这里的任何消息。因为我们好怕,怕所得到信息会令我们更加脚步沉重,怕不好的信息将已经快要愈合的伤口再次撕开。

现在逃避这些刺痛心脏信息的最好办法就是决不能让自己闲着。于是,很快战友们都像是早有准备似的,纷纷不约而同的拿出随车带来的工具,按照老规矩整理起营区来。在这块名为苏保小学的位置上,我们将要建立灾区中的第五个宿营地,北川县城边上任家坪收费站是第一个宿营地、安县大本营是第二个宿营地、二郎山老鹰岩堰塞湖是第三个宿营地、擂鼓镇柳林村是第四个宿营地。

和先前的四个宿营地建设一样,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厕所。经过实地勘察,我们将厕所选在了东边靠近河道边上的两颗粗壮的树木之间,利用天然的山中材料—竹子和学校屋顶拆卸下来的模板,并用铁丝捆扎着包裹得雨布,大约用时一个小时一个双人三蹲坑的厕所就立刻搭起来了,最后还用大量的消毒粉和石灰消毒。这一举措立刻赢得了老乡们热烈欢迎,使留守在这里的男女老少们终于告别了‘天苍苍、野茫茫,大小便满地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第二件事情就是搭建炊事班做饭的帐篷和烧火做饭切菜的操作间,坚守一个原则就是清洁、干净、无污染。帐篷好搭建,关键就是操作间是个难题,不过幸好我们带了很多网眼很细密的网兜。同样是利用天然的材料—粗大的竹子,也是利用铁丝捆扎,一个封闭式的厨房操作间也在一个小时内搭建完成。接下来就是搭建我们自己住宿的帐篷,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难题,也耽误不了我们多少时间。

通过对苏保小学地形的观察,我们决定在这个宽大约20米、长大约60米的场地上搭建的帐篷有7顶。因为前期过来打前战的22名战友加上今天我们过来的18人,按照一个帐篷里住8人,我们总共至少要搭建5个帐篷。但是,作为现场直接负责指挥的参谋长、团长,负责后勤保障的装备股长、物资保障的团参谋们肯定是要单独另外搭建一个帐篷,加上用来储存工具器材也肯定是要一定帐篷。

大约50公分高的国旗台后面的一块水泥地面上可以搭建2顶帐篷,是领导的和机关干部们的;紧挨着水泥台地面上可以连续搭建4顶帐篷,依次为机械连、我们二连和炊事班,我们四顶帐篷都远离河道;最后,在我们住宿的帐篷后面还有一顶作为工具间的帐篷。蓝图已定,依据部队直线方块的行事习惯立刻按图索骥,支撑帐篷、拉索、钉桩、边水沟、固定帐篷底角、接线、装灯泡……。

太阳西下,大约下午16:00左右作为我们临时遮风挡雨的帐篷总体搭建完工。然而,这还是仅仅一个开头,更加重要的工作任务还在后面。随着太阳渐渐西沉,我们抢着在日头落下山之前完成今天最后一个任务:给宿营地围一个堵墙。还是用同样的天然材料竹子和携带的宽达2米的网,按照1.5米一个桩的标准将苏保小学中住着的我们和留守的老乡们隔开了,然后每个桩上都插上印着‘第二炮兵’的旗帜。。

对着在黄昏的微风中起舞的旗帜,我们很是不理解建起围墙的这种举动。虽然心里多少有些抗拒这样的任务,但是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已经习惯于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不再像新兵的时候那样去探究个为什么,因为知道最后探究的结果定是没有意义的。

极力掩饰情绪的我们,还是逃不过经验丰富的老兵们的眼睛。看到我们干活节奏减慢,连长即刻明白此时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立即向全体作业的战友们解说道:“把我们的营区和老乡们住宿的位置隔开并只是为了部队正规化管理不被打扰。部队始终是部队,要是咱们干工作干得好好的,突然斜刺里从操场中走过几名老乡,那是很影响士气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咱们当兵都是实心眼,都认死理。因此,社会上的人们老说我们当兵的很傻,确实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借着暮色中的灯光,我们总算是白瞎了一天的时间干完了围墙的活儿。

本以为晚上会有可口的饭菜,凉爽的冷水澡,闪烁的灯光。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捉肘见襟。口里的菜都是烩菜,没有大本营里的繁多品种,但很可口,可能是土灶的原因吧。洗漱只能用分发的矿泉水简单的漱下口,洗脸浸润的毛巾抹一下,还不敢打湿。至于帐篷里昏暗的灯光也是限制使用灯泡瓦数和时间的的,因为柴油和发电机有限,要节约下来给老乡们用。

黑夜降临,没有任何的活动和过多的节目,光着臭脚丫子我们早早就躺在了两创伤思索着各自的心事。真不知道这些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老乡们是怎么生存的!虽说远离城市的喧嚣,宁静、致远。但是,生活中种种不便是如何克服的?不发达的交通如何延续日常生活所需?光就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一大难题!更别说没有水,没有田地,粮食从何而来?没有电,没有网络,如何更外界交流?难道他们都是那种肩扛背挑原始生活吗?

带着种种的不解、种种的疑惑,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想。

7月4日,星期五。今天我们所有人员分成两拨分,一拨抢修擂禹路,一拨还是继续建设营区。自然我们刚来的不熟悉作业环境的,肯定是继续完成建设营区。有了昨天的前车之鉴,今天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解决饮水问题。

万事开头难,我们首先要寻找的是水源。这得先从老乡家寻求帮助,昨天因为一直忙于具体事务,没有心情查看宿营地以外的景致。今天一走出营房,就瞧见营门口的对面就是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大山和营房之间有块空地,其上种满不知名的庄稼。凭借自小农村长大的经历,看那叶苗嫩绿的样子能估摸道肯定是地震后不久才栽种的。空地前就是一条土路,据说是擂禹路的剩下仅有原始路面。沿着土路往前走有两三家建筑得十分得体楼房,楼房的屋檐上正墙面上都一个羊角面具的图腾,在北川有这样图腾建筑的基本上都是羌族老乡。

刚想打听水源的问题,迎面就碰上一个扛着很大一捆竹子的老乡回到自己家门口。带领我们作业的范钢早就已经和老乡熟识,就听他问道:“老乡这附近哪有喝的水呀?我们营区缺些水源。”

“前面树林有个水源,不过水流很少。要弄到你们赢区,可能要费很大劲儿的。”老乡用手指着他眼前的一片树林说道。

顺着老乡指着的方向,没走出几步就在靠近山脚的位置找到一处水源,流水清澈见底。仔细观察,这水源就是老乡们用竹子一根接一根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然后在泉水的终点修建了一座水井。虽然水流不算多,但是断断续续滴滴答答的水流已经注满了大约五立方米左右的水井。最后,在大气压强之下通过几根塑料水管就将这泉水引入不远处低于水井高度的三家老乡屋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原以为用劈开的竹子接引泉水的故事只是电视上看到作秀而已,想不到现实中的社会却是真实存在的,远离大城市的生活也真的是可以这样的。禁不住诱惑下手捧喝了一大口,那滋味甘甜、润曦、柔滑,没有我们平时喝的自来水味道的重质感。

有了老乡们将饮水牵引到自家门前的例子,我们就不愁没法办法把泉水弄到咱们的营区了。经过联系,安县大本营后勤保障部门很快排运输司机给我们送来了一根约100米得水管。依葫芦画瓢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通过挖沟走地下路线也同样把水引入了营区。

回头再遥看泉水源头的位置,莫名的有种一探究竟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