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之初,性本?

人生下来就是善或恶是古人最早辨论的观点。

但很可惜,人离进化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人性已经在几千年里,以各种间接或直接的目的,打了不知多少补丁。

因此,单以善恶论人性的话,明显只能体现自己知识的匮乏。

人性从古至今都会讨论,可都走错了方向。

要么是框在善恶中,用“割圆法”打补丁。

要么是搓着善恶法,以“大一统”找平衡。

可是人应该如何将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①算尽呢?

更何况再观古今,虽理论已经成熟(补丁快补完了。)但伪道终是伪道,依旧只能事后盘算。

比如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摒弃了善与恶的概括描述,转向了更加细致的各种环境、遗传(种族),对其目标对象施加特定影响而后对象产生特定后续行为的描述。以此作为现实依据来进行“大一统”。其根本论证方法是求极限,永远只能无限接近。

而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欲。

人是由欲望驱动的。欲望才是“人性”的未知数,它与目的存在相似性,区别是刻意的②程度不同。

那么人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的不同心绪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因为欲望是在变的。它被满足了不会减少,被亏削了却会增加。

而欲望的来源是生理欲望与心理欲望,前者是因为“自私”的基因③,后者则是因为要给基因打补丁。二者共同影响所有决策与行为,其中的区别只有二者对目的的影响来决定。并且每一个完整概括的欲望都是二者的结合体。

那人的成长又是怎么一回事?一个能在一瞬间明确自己的所有欲望,并列个表出来么?“开卷考”④都不一定能完整,客观的写出自已的欲望。因为欲望的本质是“受击反应式”的,详细为:人不能想象出未曾出现的世物。只有在感受过后才会产生相关的欲望。

所以人的成长是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并产生相关的欲望?

不,成长是学会否决欲望⑤。成长是在认识到自已精力⑥有限时,为了更大的欲望舍弃其他与该欲望不可同时发生或有影响的欲望。

那么,欲望,有极限么?

欲望不只依托于现实基础也需要想象。

现实物质基础由科技技术决定,它必然是有尽头的。

想象能力本质是为了沟通,以此使他人看见自己看到过的世事,自然是有尽头的。

而欲望则是二者做算法。无论如何算都能做出确切的数值。

因此欲望是有极限的。

①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名有理数。其特点是:虽然其数值确定,但是小数点后面的数是无限多的。

②刻意的:当下思考的次数过1。思考一次:对某一概念的决定进行一种结果推演至一阶段。

③“自私”的基因:指生理本能(特指非条件反射)。

④“开卷考”:人生中所有做过的事编辑成一本书,事无巨细的。讲解每一刻的生理,心理,还有外界因素施加的状态,以文学加工的形式描述出来。

⑤否决欲望:在心理层面上拒绝某一种行为的产生。

⑥精力: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由生理极限与心理极限共同决定。

个人能力自测

古今对人性的探讨的本质是?

人性欲望论的切入原点是?

不对,觉得作者说的不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