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暮色漫过函谷关城头,尹喜望着关下往来如织的行人,忽觉满心困惑,转身向静坐的老子问道:“先生,世人总执着于评判美丑善恶,可在弟子看来,这界限似乎模糊不清,这究竟是为何?”

老子轻捋长须,拾起案上一枚残缺的陶片,借着将暗未暗的天光说道:“你瞧这陶片,完整时可盛水,破损后便成残器,美与丑不过是相对而言。若强行划定美的标准,将所有陶片都塑成一式模样,那些未能契合标准的,便成了‘丑’。美丑善恶,本是共生之影,当众人齐声推崇‘美’‘善’,‘恶’与‘不善’便会在这统一标准的缝隙中悄然生长。”

尹喜皱起眉头,眼中满是不解:“如此说来,世人追求美善岂不是徒劳无功?”

老子缓步走到窗边,望着山间渐起的雾霭,悠悠道:“雾起时遮蔽山峦,却也为景色添了朦胧之美;雾散后峰峦毕现,可见其巍峨险峻。世间万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商贾逐利,看重道路通达之处;隐士求静,偏爱山林幽僻之所;文人墨客,钟情山水风月。正是这些不同的感知与表达,才构成了这世间的鲜活百态,这亦是道的流转。”

尹喜神色肃然,躬身问道:“那聖人该如何处世?”

老子望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消散,声音沉稳而悠远:“聖人顺天应命,行‘无为’之道。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强行干预万物的生长轨迹。就像山间草木,春生夏长,无需外力催促;秋凋冬藏,不必人为挽留。聖人知晓众生各有其道,便不将所谓‘大道理’强加于人,默默守护世间的自然秩序。”

他抬手指向关外蜿蜒的古道,道旁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万千行人,有人匆匆赶路,有人悠然赏景,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理想前行,你能说哪种选择是对是错?世间万物,许多还未被人知晓便已消逝,即便成就大事,也不应居功自傲。百姓立碑写传,不过是想在岁月中留下痕迹,聖人对此一笑置之——顺应自然,这便是世间本有的模样。”

尹喜听后,豁然开朗,伏地叩首。此刻,夜色已深,月光洒落,照亮了师徒二人论道的身影,也照亮了那辩证思维中蕴含的深邃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