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想象着熵,无情而永恒”

与管理学结缘的40年

我与管理学结缘已整整40年。时间的熵河缓慢而匆迫、慌张而坚定地流淌了40年之后,我把我40年关于企业管理的持续而碎片化的思考打了个结,这即是我的这本新著《在悖论中前进》。

1983年,我在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进修心理学1,在一次讲座中,我第一次听到“行为科学”这个词,第一次知晓X-Y理论和Z理论,第一次知道一位叫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美国心理学家。

1983年暑期,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短训班,半个月密集的知识轰炸使我眼界大开,在张厚粲老师的授课中,我在两次课间休息时向她提问,她不仅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而且启示我,“你的思想很活跃,也许可以朝着应用心理学的方向发展,比如社会心理学或者管理心理学……”2这段话影响了我差不多40年。

同样是这次短训班,林崇德老师在讲座中关于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心理学的介绍,当时虽显得既枯燥又深奥,却使我产生了极大兴趣,“格式塔”(Gestalt)这个词深深嵌入了我的头脑,也从而深刻改变了我的读书方式、学习方式,并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3

短训班结业后,我曾写信给一位助教老师,问询哪里可以报考社会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老师以短简的几行字复我:“这两门专业在国内大学尚属空白。”

尽管我未能如愿成为“心理学人”,但那个于我而言特别的年份“1983”,却使我喜欢上了阅读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书籍,并展延至企业管理学。我几十年的阅读人生,如果按照阅读量、阅读兴趣、购书量综合排序的话,哲学、历史学、经济学著作大致位列前三,而管理学著作位居其后。虽然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文学书籍仅能勉强列入前五。

2006年,我开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学习EMBA课程,诸位师者深厚完备的学术造诣和出色的授课,不仅使我获得了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和案例训练,也触发我分两次购买了上百本管理学名著,并分类进行了泛读和精读,那两年,我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多达数十万字。课程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和论文答辩阶段,我萌生了写一本关于华为管理的书,这即是毕业之后的第四年(2012年)我和吴春波合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