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七日焚心,初露锋芒

暴雨后的黎明并未带来宁静。对陈默而言,接下来的七天,是一场与时间、疲惫和自我极限的残酷角力。

宿舍成为了封闭的战场。窗帘紧闭,隔绝了昼夜交替。书桌上,那台崭新的Wacom Cintiq Pro 24如同一艘战舰的指挥中枢,散发着冷静而高效的光芒。

旁边,是堆积如山的能量饮料空罐、速食包装袋,以及苏晚晴送来的厚厚一叠“风暴杯”资料和往届作品集。地上,那堆破碎的旧绘图屏碎片被他小心地收在一个纸盒里,放在桌角,像一个无声的警钟。

陈默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睡眠被压缩到极致,往往只是在键盘上趴着打个盹,或是靠着椅背闭目养神十几分钟。

灵感迸发时,他能连续鏖战十几个小时不休不眠;遇到瓶颈时,他会像个困兽般在狭小的空间里踱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双眼布满血丝,直到某个关键的算法或电路设计在脑海中豁然开朗。

苏晚晴的出现,成了这炼狱般七日里唯一稳定的支援点。她兑现了“随时找她讨论”的承诺,而且方式极其高效和体贴。

她总是“恰好”在陈默弹尽粮绝(食物或耗材)时出现,放下装满面包、牛奶、水果和即食三明治的袋子,以及可能需要的新元件或打印好的参考资料,然后迅速离开,从不打扰。

偶尔,会留下一杯温热的、提神效果极好的黑咖啡。

当陈默在某个复杂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上卡壳,或是纠结于边缘计算节点的低功耗设计优化时,他会通过简洁的消息向苏晚晴描述问题核心。

苏晚晴总能迅速理解,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要么提供几篇精准指向的论文链接[资料包文献],要么给出一个极具启发性、切中要害的思路方向(“师兄,试试看用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结合环境历史数据做预测补偿?”)。

她的反馈从不冗长,却总能在关键处点亮火花。几次下来,陈默深刻体会到这个学妹扎实到可怕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工程思维。

在陈默初步完成核心控制逻辑的代码框架后,苏晚晴主动提出帮忙做基础的压力测试和边界条件验证。

她像一个无情的机器,精准地找出几个陈默因疲劳而忽略的边界漏洞和潜在死锁风险。这份冷静、客观的“找茬”能力,让陈默避免了提交一个存在致命缺陷的半成品。

他们之间的交流几乎全围绕技术展开,纯粹而高效。苏晚晴看向陈默专注工作的眼神里,欣赏与日俱增,那是一种对顶尖同行发自内心的认可。

陈默也彻底收起了对“学妹”的任何轻视,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尊重。这份在极限压力下建立的、基于专业能力的信任与默契,悄然无声,却坚实无比。

陈默闭关拼命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小小的设计学院毕业圈里荡开了涟漪,并迅速被有心人扭曲。

林薇薇从闺蜜那里听说了陈默报名“风暴杯”的事。初闻时她有一瞬间的错愕,随即被更深的鄙夷取代。她对闺蜜嗤笑道:“风暴杯?就凭他?他那点东西我还不知道?不过是死要面子硬撑罢了!被张浩刺激到了,想证明自己?呵,也不看看对手都是什么级别的怪物!等着看他一周后怎么丢人现眼吧!”这番话很快在小范围内传播开,给陈默贴上了“不自量力”、“受刺激发疯”的标签。

张浩得知消息后,反应则微妙得多。他起初是轻蔑一笑,但得知是李振国教授亲自推荐并提供额外名额后[初赛推荐机制],眼神里多了一丝玩味和算计。“哟?李老头还真看得起那个废物?‘分布式智能环境监控’?听起来有点意思……”他手指敲着桌面,一个念头浮现。

他父亲的公司旗下正好有一个智慧楼宇解决方案部门,最近也在研究类似方向的节能优化方案。他拨通了一个电话:“喂,王工吗?帮我查查‘风暴杯’今年‘绿色未来’赛道有什么有趣的项目…对,重点关注一个叫陈默的,X大的…把他公开的项目简述和可能的思路方向分析一下,发我看看。”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抄袭固然下作,但“借鉴”一下对手的思路,或者…适时地“狙击”一下,让某人彻底绝望,不是很有趣吗?

外界的纷扰被陈默彻底屏蔽。

这七日,是心智与技术的双重淬炼。

他摒弃了毕业设计中相对保守的部分,将核心创新点——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动态策略调整算法进行了大胆的优化和强化。

这套算法的核心在于,让分布式的边缘节点不仅能收集数据,更能根据局部环境变化(如人流突变、日照强度波动)和全局能耗目标,自主做出实时、最优的调控决策(如空调风量、温度设定点),

并通过轻量级协同学习不断迭代策略。这大大降低了中心服务器的计算负载和通信延迟,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和鲁棒性。

项目名称“Phoenix Nest”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陈默不仅在技术上追求“浴火重生”,在原型设计上也力求体现这一点。

他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甚至拆解利用了部分旧绘图屏里可用的元件),结合3D打印,制作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核心控制器原型:外形设计成抽象化的凤凰羽翼包裹着精密电路的形态,当系统运行时,特定的状态指示灯会模拟出火焰流动的效果。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他决心的外化!

提交前的最后36小时,陈默几乎没有合眼。他反复测试、优化文档、制作演示视频。苏晚晴提供的顶级绘图屏在此刻展现了无可替代的价值,高速精准的绘图和渲染让他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

身体的疲惫达到顶峰,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每一次突破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暂时压倒了失恋的痛苦和屈辱。

第七日正午12点整,陈默用微微颤抖却异常坚定的手指,点击了“风暴杯”官网的最终提交按钮。庞大的项目文件包(设计方案文档、核心算法说明、仿真结果、原型照片/视频、演示Demo)上传成功。

完成的那一刻,巨大的空虚感和汹涌的疲惫瞬间将他吞没。他直接瘫倒在椅子上,连爬到床上的力气都没有,几乎瞬间陷入了昏睡。

接下来的两天,是焦灼的等待。官方没有任何消息更新,初赛评审似乎石沉大海。校友群里偶尔有人提起这事,也多是附和林薇薇和张浩论调的嘲讽:“看吧,果然没动静了。”“浪费李教授一个宝贵名额,啧啧。”“真当‘风暴杯’是过家家呢?”

陈默没有理会这些声音。他强迫自己休息、恢复,同时也在复盘整个方案,思考着进入决赛后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优化空间。苏晚晴发来一条简短的消息:“好好休息。静候佳音。”这份冷静的信任,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提交后的第三天傍晚,陈默正在宿舍里对着白板推演一个可能的算法改进方案,一封来自“stormcup_official@XXX.com(mailto:stormcup_official@XXX.com)”的邮件,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他的收件箱!

标题:【风暴杯大赛】恭喜您

通过初赛评审,直通决赛!

邮件正文简洁而有力:

“尊敬的陈默先生/女士:

祝贺您!您的参赛项目

《Phoenix Nest -基于分布式边缘智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动态节能调控系统》在‘绿色未来’特别赛道初赛评审中表现优异,获得评委组高度评价。

经组委会慎重评议,您的项目因创新性突出、技术实现完整度高、应用前景广阔,获得‘直通决赛’资格!

决赛将于6月30日-7月2日在深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包含作品展示、现场答辩及终极挑战环节。详细安排及邀请函将稍后发送至您的注册邮箱。

请您做好参赛准备。预祝您在决赛中再创佳绩!

——‘风暴杯’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与系统设计大赛组委会”

“直通决赛”!

这四个字的分量,陈默再清楚不过!这意味着他的项目跳过了复赛的激烈厮杀,直接跻身全国最高水平的决赛舞台!这是对项目实力最硬核的认可!

巨大的喜悦如同电流般瞬间贯穿全身,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他攥紧拳头,指关节微微发白,不是因为紧张,而是竭力抑制那股想要呐喊出来的冲动!

这条消息,如同投入池塘的巨石,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收到风声的是李振国教授。他看着邮件副本,一向严肃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又自豪的笑容,猛拍桌子:“好!好小子!我就知道没看错人!直通决赛!哈哈!给咱学校争光了!”他立刻将消息转发给了院长和校宣传部。

很快,校论坛和毕业年级群被这条消息刷屏。“陈默直通风暴杯决赛”的词条瞬间登顶热搜。“我的天!直通决赛?我没看错吧?!”“这可是‘风暴杯’啊!全国也就那么几个直通名额吧?!”“之前谁说他不行来着?脸疼不疼?!”“李教授眼光太毒了!陈默这是真大神啊!”舆论瞬间反转,之前嘲讽的声音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惊叹、羡慕和与有荣焉。

林薇薇看着群里刷屏的消息和同学们对陈默的称赞,脸色煞白,手机“啪嗒”掉在地上。那个她口中“没出息只会搞破烂”的前男友,竟然站到了她难以企及的高度?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一时间无法承受。

而张浩,盯着屏幕上的消息,眼神阴鸷得能滴出水来。他本以为能看场笑话,或者轻松“借鉴”掉对方的创意,却没料到陈默竟然能获得“直通决赛”这种级别的认可!这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

他拿起手机,声音冰冷:“王工,我要陈默项目的所有公开资料,现在!立刻!还有,决赛……我们‘浩宇科技’也得去!”他绝不允许陈默踩着他们张家扬名立万!决赛,将是另一个战场!

陈默站在宿舍窗前,窗外是六月末灿烂的夕阳。他手里握着打印出来的决赛邀请函,目光平静而深邃。

初露锋芒,仅仅是开始。

“风暴杯”决赛,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年轻工程师和未来科技领袖。

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更强的对手,还有……虎视眈眈的敌人(张浩)。

以及,一个彻底洗刷屈辱、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Phoenix Nest”的真正考验,即将来临。

深城,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