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车轮不息

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团队计时赛当天,滇池湖畔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起点处,各支车队整齐列队,五彩缤纷的队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破风车队的蓝色战车一出现,就引来了众多关注。自从日本站一役后,这支车队已经成为媒体和车迷的宠儿,不少人专程前来为他们加油。

“看那边,“王飞压低声音,指着不远处一群穿着黑白队服的车手,“黑龙江闪电队,他们今天派出了全主力阵容。“

苏曼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闪电队的队员们正在做最后的热身,动作整齐划一,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的主教练赵刚看到苏曼,点头致意,眼神却充满挑战。

“专注我们自己,“苏曼收回目光,对队员们强调,“按计划执行,不要被对手干扰。“

团队计时赛全程50公里,路线环绕滇池,平坦开阔但有强侧风的挑战。破风车队被安排在倒数第三组出发,前面是几支实力较弱的队伍,后面则是闪电队和广东飓风队等夺冠热门。

“最后检查装备,“苏曼下令,“老周,确认每辆车的变速和刹车。“

老周迅速检查每一辆车,确保万无一失。郑毅则坐在轮椅上,为每位队员做最后的技术提醒。

“记住节奏,“他叮嘱林晓阳,“高原环境下前五分钟容易过快,要控制住。“

发令枪响,破风车队六人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最初的五公里是适应阶段,队员们调整呼吸和节奏,适应高原环境和比赛氛围。

“保持队形!“张振在前方领骑,通过无线电提醒队友,“风速增加了,注意侧风保护!“

与日本站相比,昆明的风速和风向变化更加剧烈。滇池开阔的水面毫无遮挡,强侧风让保持队形变得异常困难。

“换!“每两分钟,领骑的车手就会撤到队尾,由下一位车手顶上去挡风。这种轮转在强风中需要极高的技术和默契,稍有差池就会导致队形混乱或速度下降。

令人惊喜的是,破风车队表现得比训练时还要出色。张振的经验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不断用简短的指令调整队形,应对风向变化。

“左侧风,靠右收紧!“

“准备换位,三、二、一,换!“

二十公里过后,车队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一段长堤上突然袭来的强逆风。几支经验不足的车队在这里队形大乱,速度骤降。

“菱形队形!“张振立即下令。

破风车队迅速变换为抗风的菱形编队,像一把利刃劈开强风。这一精湛的表现赢得了场边观众的掌声。

“他们骑得真不错,“一位解说员评价道,“队形保持得很好,战术执行也很到位。“

三十公里处,意外发生了。一辆媒体的摩托车突然靠得太近,险些擦到领骑的林晓阳。为了避免碰撞,林晓阳紧急变向,导致后方跟骑的王飞失去平衡,险些摔倒。

“稳住!“张振大喊,迅速调整回原路线。

危机虽然化解,但这一意外打乱了车队的节奏,损失了宝贵的时间。更糟的是,王飞因为惊吓和体力消耗,速度明显下降。

“你们继续!“王飞气喘吁吁地喊道,“别等我!“

按照规则,团队计时赛成绩以第四名车手为准。如果剩下五人继续前进,仍有机会获得好成绩。

苏曼在队车内紧握拳头。历史再次重演,是像日本站那样等待队友,还是为了成绩继续前进?

无线电里传来杨速冷静的声音:“按B计划。“

一瞬间的犹豫后,张振果断下令:“王飞,按自己节奏骑!其他人,加速!“

这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决定。与日本站不同,全国冠军赛的竞争更加激烈,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车队五人放慢速度重新组队,然后全力加速,试图追回损失的时间。

最后十公里堪称惨烈。体力的消耗和海拔的影响让每一脚踩踏都变得艰难。张振、林晓阳、新队员岩罕和李雯咬紧牙关,保持着惊人的速度。

“坚持住!“苏曼通过无线电大喊,“黑龙江队只领先我们30秒!“

这一消息像一针强心剂。最后五公里,破风车队创造了惊人的速度,几乎追回了所有损失的时间。

最终,他们以56分12秒的成绩完赛,暂列第二!仅比黑龙江闪电队慢了18秒,但领先第三名的广东飓风队整整45秒!

“我们做到了!“冲过终点后,林晓阳激动地抱住张振。

这一成绩远超赛前预期。作为一支新晋职业车队,能在全国最高级别赛事中击败传统强队,已经创造了历史。

颁奖仪式上,破风车队站在亚军领奖台上,胸前沉甸甸的银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主持人让队长发言时,张振出人意料地将话筒递给了场边的郑毅。

“这个成绩属于整个团队,“郑毅坐在轮椅上,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包括那些无法上场的队员。破风的精神就是永不放弃,无论面对伤病、不公还是任何困难!“

这番话明显意有所指,引发媒体猜测。赛后采访中,记者们争相询问“不公“指的是什么,但车队成员守口如瓶。

“赛后我们会通过正式渠道说明,“杨速简短回应,“现在请让我们专注比赛。“

团队计时赛的出色表现为破风车队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平路赛和山地赛,他们延续了强势表现:林晓阳获得山地赛季军,王飞在平路赛冲刺中获得第五,车队总成绩稳居前三。

最后一天的个人计时赛前,车队召开了战术会议。杨速的膝盖伤势突然加重,医生强烈建议他停止工作接受治疗,但被他拒绝。

“等比赛结束再说,“他咬着牙说,“现在是关键时刻。“

苏曼担起了更多责任,详细分析了个人计时赛的路线特点和对手弱点。

“林晓阳有机会冲击领奖台,“她指着数据图表,“特别是最后十公里的连续爬坡,是他的强项。“

“我会尽全力,“林晓阳认真地说,“为车队,也为郑毅。“

比赛当天,杨速坚持来到现场,尽管只能坐在队车里指挥。个人计时赛全程30公里,前20公里相对平缓,最后10公里则是连续爬坡,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林晓阳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位出发,紧随其后的是黑龙江队的卫冕冠军。这一安排给了他清晰的目标——追上前面车手,同时不被后面车手超越。

发令枪响,林晓阳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前20公里,他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排名中游。但进入爬坡段后,这个云南少年如鱼得水,排名迅速攀升。

“第五名了!“杨速通过无线电通报,“距离第四名只差15秒!“

最后五公里,林晓阳的排名继续上升。当卫冕冠军在他身后出现时,场边观众沸腾了——这是要被追上的信号!

“加油!只剩三公里了!“苏曼在补给区大喊。

林晓阳听到了,他的双腿已经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脑海中浮现出车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从自行车店的初次集结,到日本站的并肩作战,再到郑毅坐在轮椅上的鼓励...

“为了破风!“他在心中呐喊,爆发出最后的力量。

最后的五百米堪称惨烈。林晓阳和卫冕冠军几乎同时出现在终点直道,两人展开激烈厮杀。最终,林晓阳以微弱优势率先冲过终点线,获得个人计时赛冠军!

“不可思议!“解说员惊呼,“破风车队的林晓阳,击败了卫冕冠军!“

这一胜利确保了破风车队的总成绩第二名,仅次于黑龙江闪电队,但领先所有其他职业车队。对一支新晋职业队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成就。

颁奖仪式上,当国歌奏响,林晓阳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泪流满面。台下,轮椅上的郑毅、拄着拐杖的杨速、所有破风队员和工作人员相拥而泣。这一刻,所有的汗水和泪水都有了意义。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杨速终于揭露了捷轮体育的阴谋,出示了刘强冒险获取的证据。这一爆炸性新闻迅速登上各大体育媒体头条,捷轮体育陷入舆论风暴。

“我们选择赛后公布,是不想让这些肮脏手段玷污比赛,“杨速声明,“但体育的纯洁性必须捍卫,我们将正式向协会申诉。“

一周后,自行车协会宣布成立调查组,暂停捷轮体育旗下所有车队的参赛资格。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宣布与破风车队达成赞助协议,包括太阳神集团的亚洲分公司。

“讽刺的是,“签约仪式上,杨速对苏曼说,“捷轮的阴谋反而让我们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随着全国冠军赛的辉煌战绩和商业合作的顺利推进,破风车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训练基地扩建,青训体系启动,国际车手加盟...这支从自行车店起步的车队,正稳步迈向更高舞台。

赛季结束后的庆功会上,杨速宣布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正式组建破风女子车队,由苏曼兼任主教练;二是下赛季将派队参加欧洲次级巡回赛,开启国际化步伐。

“从一家小自行车店到国际赛场,“杨速举杯致辞,“这一路走来,最宝贵的不是奖牌和赞助,而是我们共同铸就的破风精神——团结、坚持、无所畏惧!“

“破风精神!“所有人举杯响应,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下。

苏曼站在窗前,望着训练场上崭新的车队标志。一年前,她还是个普通的骑行爱好者;现在,她是职业车队的教练,即将带领队伍走向世界。人生的转折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远处,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了崭新的赛道。破风车队的车轮将继续转动,载着他们的梦想,驶向更远的远方。无论前方是荣誉还是荆棘,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到达不了的终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