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和亲政策初启,缓解匈奴压力

我叫刘邦,现在我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我恨。

回程的马车颠簸得厉害,车辕发出的吱呀声,仿佛是从我的骨髓里榨出的呻吟。车窗外,残阳如血,将雁门关外的荒原染成暗红,那些战死将士的尸首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无人收殓,成群的秃鹫在空中盘旋,发出刺耳的鸣叫。我攥着车帘的手指关节泛白,白登山上匈奴骑兵如潮水般涌来的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闪现,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冒顿单于那充满轻蔑的笑声:“刘邦!你中我诱敌之计了!”那声音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我的心里,日夜折磨着我。

“陛下,该用膳了。”太监小心翼翼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望着案上的膳食,山珍海味却味同嚼蜡,随便扒拉了两口,便挥手让众人退下。独自坐在未央宫的大殿里,烛火摇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冰冷的地砖上,显得格外孤寂。我不禁想起出征前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如今的狼狈模样,心中满是苦涩与悔恨。若不是我轻敌冒进,又怎会让数十万将士命丧他乡?又怎会让大汉王朝蒙羞?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第二日早朝,大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萧何白发苍苍,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里满是疲惫:“陛下,此次出征,我军损兵折将,粮草耗尽,关中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如今边境防线残破,急需修缮;各地流民四起,亟待安抚……”他的话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我看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他如此强调困境,是不是想借此扩大自己在关中的影响力?毕竟,这些年他在关中经营已久,门生故吏遍布。

张良站在一旁,羽扇轻摇,却难掩眼中的忧虑:“匈奴四十万铁骑虎视眈眈,我军若再次贸然出击,只怕……”他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我扫视着他手中的羽扇,那曾为我出谋划策的羽扇,此刻却让我心生警惕。他如此谨慎,是不是在为自己留退路?毕竟,他与韩国旧部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满朝文武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与我对视,眼中满是恐惧与不安。曾经那个横扫中原、意气风发的汉军,在匈奴铁骑的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就在这时,一个陌生的面孔出列,此人身材瘦削,眼神却十分坚定:“陛下,臣乃郎中刘敬,有一言敢谏。”我微微皱眉,示意他继续。刘敬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匈奴之地广袤千里,民风彪悍,且居无定所,我军即便一时取胜,也难以彻底征服。白登之围便是教训。如今之计,唯有和亲,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再每年送去丰厚的财物,方能换得边境安宁。”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残酷的现实。但我心中却暗自思忖:他一个小小的郎中,为何如此积极建言?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或者,他只是想借此上位?

“荒谬!”樊哙一听,暴跳如雷,铁甲相撞发出刺耳的声响,“我堂堂大汉,竟要靠女子换取和平?末将愿再次请命,率十万大军,踏平匈奴!”他满脸络腮胡气得根根竖起,腰间的环首刀仿佛随时都会出鞘。看着他冲动的模样,我心中既感动又担忧。感动于他的忠诚与勇猛,担忧他如此鲁莽,会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坏了大事?

刘敬却不慌不忙,转向樊哙,沉声道:“樊将军,白登之围时,将军也是亲历者。匈奴骑兵的厉害,想必将军比谁都清楚。如今我军疲惫,百姓困苦,若再开战,只会生灵涂炭。和亲并非屈辱,而是权宜之计,待我大汉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日后再图匈奴不迟。”陈平在一旁微微点头,补充道:“刘敬所言极是。冒顿单于弑父自立,野心勃勃,但其部众看重财物。和亲可缓其兵锋,为我朝争取时间。”听着他们一唱一和,我心中的猜忌更甚:他们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想借此削弱我的权威?

我沉默不语,心中却翻江倒海。作为天子,要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蛮荒之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可若不如此,边境百姓将永无宁日,大汉江山也将摇摇欲坠。想起白登山上,那漫山遍野的匈奴骑兵,想起将士们绝望的眼神,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一边是骨肉亲情,一边是江山社稷,我该如何抉择?

“陛下,”张良见状,上前一步,轻声道,“刘敬之策,虽非上策,却是目前最可行之法。公主虽去,却能换来边境数年安宁,让百姓得以喘息,让我朝得以恢复元气。望陛下三思。”他的话看似在为大局着想,可我却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想借此机会,削弱吕氏的势力?毕竟,鲁元公主是吕后的心头肉。

退朝后,我独自来到后宫。鲁元公主正在庭院中玩耍,她天真烂漫的笑容,如春日暖阳,可一想到要将她嫁给那粗鲁的匈奴单于,我的心就如刀割般疼痛。吕后听闻此事,哭着跪在我面前:“陛下,元儿是我们的心头肉,怎能将她送去那蛮荒之地受苦?求陛下收回成命!”她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袍角,我却无力将她扶起。看着她声泪俱下的模样,我心中涌起一股怒意:她如此阻拦,是不是想借此在朝中树立威望?让众人觉得她是个疼爱女儿的好母亲,从而拉拢人心?

那几日,我寝食难安,整日在未央宫中徘徊。夜深人静时,我望着满天星斗,想起沛县的父老乡亲,想起那些为大汉战死的将士。我是天子,肩负的是天下苍生的安危,个人的儿女情长,又算得了什么?最终,我咬咬牙,下了决心:“就按刘敬所言,选公主和亲!”但这个决定,让我对身边的人更加猜忌,总觉得他们各怀心思。

然而,吕后却暗中使计,将一个宫女装扮成公主,准备送往匈奴。此事被刘敬得知,他冒死进谏:“陛下,匈奴人精明无比,若发现公主有假,必然大怒,到时边境又将战火纷飞。和亲之事,万万不可儿戏!”我勃然大怒,可冷静下来后,又深知他说得没错。看着他冒死进谏的模样,我心中五味杂陈:他如此忠心,是真的为了大汉,还是另有目的?

无奈之下,我只好将宗室之女封为公主,准备和亲事宜。为了显示诚意,和亲的规格极高。我们准备了无数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各种精美的器皿、粮食种子。同时,还挑选了大批能工巧匠、精通诗书礼乐的文士,一同前往匈奴。我亲自制定和亲的礼仪,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生怕出了差错。我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婚姻,更是一场政治博弈,容不得半点马虎。

临行前,我召见了这位假公主。她跪在地上,浑身发抖,泪水涟涟:“陛下,臣妾自知身份低微,此去匈奴,怕是九死一生。只求陛下能照顾好臣妾的家人。”我看着她年轻的脸庞,心中满是愧疚:“朕会善待你的家人。此去匈奴,你要忍辱负重,为大汉换取和平。”说这话时,我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堂堂大汉天子,竟要靠一个弱女子来换取和平,这是何等的耻辱!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长安城乌云密布。我站在城头,看着队伍缓缓出城。公主的马车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她掀开帘子,向我遥遥行礼,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是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落泪,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这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看着和亲队伍渐渐消失在视线中,我心中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我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匈奴人血债血偿!

和亲之后,匈奴暂时停止了对边境的侵扰。我看着边境传来的捷报,心中却没有丝毫喜悦。这和平,是用一个弱女子的幸福换来的,是用大汉王朝的尊严换来的。我开始全力休养生息。下令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充实国库;同时,暗中整顿军备,训练新军。每一项政策的推行,我都小心翼翼,生怕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或者被匈奴人察觉。

刘敬因和亲之策有功,被我封为建信侯。一日,我召见他,问道:“你当初为何能想到和亲之策?”刘敬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陛下,臣曾在边境生活多年,深知匈奴人的习性。他们看重财物、人口,若能以和亲、岁贡相诱,必能暂缓其兵锋。臣此举,也是为陛下分忧,为大汉社稷着想。”我点点头,心中对他既感激又警惕。此人虽有大才,却也深知匈奴虚实,日后不得不防。我表面上对他加以赏赐,暗中却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和亲政策,虽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压力,却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我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彻底解决匈奴之患,唯有让大汉变得足够强大。而这,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望着未央宫的飞檐,在心中默默谋划着大汉的未来。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要为子孙后代,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铺好一条康庄大道。即便背上千古骂名,我也在所不惜。我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异姓王的势力,同时培养刘氏宗亲的力量。我要让大汉王朝,在我的手中变得坚不可摧,总有一天,我要让匈奴人知道,大汉的隐忍,不是软弱,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复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