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44.出尔反尔
- 朕自澳洲归来,反清复明
- 喝茶我用扎啤杯
- 2045字
- 2025-07-07 08:00:22
这一刻,许定国感觉自己真是傻到家了,如何会相信可以用道德约束一个不讲道德之人?
可许定国却不知道,豪格虽然不受道德约束,但也不至于说话如同放屁,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只能说比起“诚信”二字,他更看重实际的利益。
如今豪格之所以会出尔反尔,主要还是局势变化所致,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许定国对于豪格而言,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豪格此来山东,是奉命前来平定济宁满家洞的土寇而来,驻兵于济宁州城,临近徐州与归德府,他自然也想伺机南下,将势力范围扩张至黄河以南。
徐州直属于南京,有明军重兵驻守,自然是一块儿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在大清正式出兵南下之前,还不宜与之开战。
所以相较而言,被拥兵自重的许定国所掌控的归德府,则成了豪格渡河南下,突入河南最为理想的突破口。
恰好这许定国也主动派人前来通书纳款,表露出了归顺大清之意,豪格自然乐于接纳,当即便承诺许定国,只要他肯把儿子送来为质,便可接受他的归顺。
要把儿子送过去做人质,许定国自然还是有所犹豫的,但他这一犹豫,意外可就发生了。
东边儿的夏成德南下闯入淮安府境内探路,结果路没探明白,反倒落了个全军覆没,被明军所俘,而后明军顺势北上,直取郯城、沂州。
豪格闻讯大惊,仓皇出兵前去救援,已然顾不得理会西边的许定国了。
毕竟渡过黄河开疆拓土对于豪格而已不过是锦上添花,可若是被明军攻占了沂州、郯城,那便是丢城失地的大罪。
豪格虽然贵为亲王,但他曾与多尔衮争权夺位,因而被多尔衮怀恨在心,此番若是丢城失地,多尔衮是决计不会轻易放过他的,便是不死也要被扒层皮。
而且,随着归德府内诸城接连陷落,落入明军之手,归德府已然脱离了许定国的掌控,如今许定国就只剩下了身边的百余名亲随,自身难保,还如何协助清军渡河南下?
所以,豪格自然不会为了一个毫无价值之人分心出兵,之前的那些所谓的承诺,自然也就一笔勾销了!
许定国此时才叫万念俱灰,黄河就在身前,豪格却不许他渡往对岸,之前,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豪格的身上,而如今,却也正是豪格,堵死了他最后的生路。
许定国望着黄河对岸,却是如鲠在喉,连骂上几句的勇气都没有,毕竟如今他那两个好大儿还被豪格握在手里,他又怎么敢跟人家翻脸?
豪格也正是吃定了许定国不敢忤逆自己,而且豪格也不怕许定国不听话,因为他早已下令,若是许定国胆敢强渡黄河,便直接将其射杀,连同他那两个儿子,也要一并处死。
豪格与许定国无冤无仇,对其如此绝情自然不是因为私怨,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现在许定国的身后有个黄得功在紧追不舍,在豪格眼里简直就如同“瘟神”一般,若是那许定国把黄得功引到了黄河对岸来,岂不让清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豪格也只有狠狠心,苦一苦许定国了!
许定国无奈,只得调头往西跑,现在他已经不敢再奢望其他,只希望先保住性命,再做他想。
此时,黄得功已经攻克睢州,率军追到了考城来,他自然不知道豪格已然变卦,不许许定国渡河前往对岸之事,在考城没有找到许定国,便认定许定国已然逃到黄河对岸,投奔清军去了。
黄得功所率兵马虽有数万,却也不敢贸然渡河追击,孤军深入,只好返回睢阳,先派人前去将归德府战况禀报史可法,等候史可法的指示。
前方战报传回,朱胜机的脸上总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史可法这次总算是争气了,收复河南、山东土地数百里,州县城池十余座,这才像样嘛!”
说罢此话,朱胜机将手中的奏疏放回了书案上,起身走到了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抬手指在了山东布政使司南部的兖州府上,“不过,攻城容易守城难,接下来,史可法势必会遭受驻扎在兖州府的建奴猛烈反扑,只怕史可法未必是那豪格的对手!”
一旁的吕振东闻言,当即上前抱拳道:“若是陛下实在放心不下,属下愿率军前往山东,助史大人一臂之力!”
“诶——”
朱胜机闻言摆手一笑,“杀鸡焉用牛刀啊?把驻扎在山阳的一个团调往山东助阵即可,也够让那豪格喝一壶的了!”
说罢,朱胜机的目光又看向了河南,开口道:“再调一个团到河南去吧,有备无患嘛,虽然以黄得功目前的兵力,收复河南诸府应该是够用了,但接下来要渡过黄河,北伐建奴,仅凭一个黄得功,恐怕就不够用了。”
做完了这些安排,朱胜机随即问道:“建奴那边现在有什么动静,派到北边的侦察连有没有送回什么新消息?”
“回陛下,今天早上的时候刚刚送回的消息,只说建奴还在集结部队,筹集粮草,并无其他动静。”
吕振东拱手答道:“而且,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建奴现在的兵力和粮草都十分吃紧,短时间内,是难以有什么大动作的。”
朱胜机微微点头,却是蹙眉道:“不要轻敌,那多尔衮可不是个吃素的,还是要多加提防才是。”
“是!”吕振东闻言,赶忙拱手答应,“属下谨记陛下教诲。”
“行啦,去把今儿早内阁送来的奏疏都给朕拿过来吧!”
朱胜机吐了一口浊气,回身走回了桌案旁,坐回了椅子上,“突然呈上来这么些个奏疏,也不知道这些老东西又想整什么幺蛾子。”
朱胜机并没有直接去逐一翻阅这些奏疏,而是先大致看了一下贴在奏疏表面的票签,这些票签上写的是内阁票拟的意见和建议,所以通过这些票签,便可大致猜出奏疏之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