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诗朗诵

来过两回的同学在为张祈笙他们做着介绍:“中央公园之内,不同的茶座也有不同的顾客群体。

看那边,那是春明馆也被称为老人堂,茶客中不少都是飘洒着长髯的老人。

那里是柏斯馨,是洋派人物、摩登爱侣谈情话的地方。这里不卖茶,卖的是咖啡,不卖包子、面条之类的面食,而卖火腿、面包之类的点心。”

边走边给做着介绍:“那里是长美轩,主顾多半是中年人或知识阶级......”

娱乐方式很少,逛公园是目前来说最大的一种的娱乐方式,不管什么身份都能来逛公园,因为收了门票,尽管收的很少,多少也还是有些门槛。

一张门票只要五分,比一张报纸的价钱贵那么点,算是非常便宜了。但如果加上茶座、划船、游艺等其他消费,会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对于温饱都解决不了普通市民来说很少有那个闲情逸致花钱来逛公园。

“我们今日的聚会地点在水榭,看,就是那里,再走个十来分钟便到了。”

张祈笙:“读书会有多少会员?今日聚会的有多少人?”

“这个还真没算过,会员好几十个,今日如约而来的人应该有十二三人,可能还会有新朋友,十五六人吧。”

张祈笙:“初次见面,现在是二月初,天气很冷,我想着给大家去买一些热饮,热咖啡,当是见面礼。”

“咖啡?张兄,十几份热咖啡那价格相当高昂了。”

张祈笙:“最近写了一些文章,赚取了不少稿费,倒是不缺钱。”

几个人到了水榭来,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到了。

就一张桌子和几条石凳。有人坐着,有人站着。好几个都坐在了水榭的木栏上。

“差不多到约定时间了,大家应该能来的都来齐了吧。”

“这是张祈笙张兄给大家买的热咖啡,都来一人取走一杯。”

京城有使馆区,自然就有外国茶,咖啡。目前咖啡较贵,要等过个一二十年,有了不少露天咖啡摊,才开始便宜起来。

“咖啡,好洋气。”

现在和咖啡的还较少,大多是些留过洋的,或者对西方文化生活感兴趣的喝。

以后喝的人就多了,大名鼎鼎的雀巢,瑞幸,多多少少的都有喝过。

“来的有不少还是新朋友,我大多都相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七位同学包括我都是京城大学,张祈笙,郭兴刚......

这位是京城大学预科班的。

这两位是法文进修馆的。

她是女高师的。那位是协和女子大学......”

依次给做着介绍,主要简单讲了一下名字和所在的学校。

对于新入读书会的成员就稍微再着重介绍一下。

都是京城的一些大学,或是专科,或是中学的学生,加上张祈笙,共十六人。

张祈笙看了下在场的这些人,很多人的名字都没听过,估计泯灭于历史长河,并没有留下名字,但这个年代,只要读了大学,已然是翘楚了。

也有那么几个人的名字,张祈笙莫名的熟悉。

写繁星的谢宛茵,教会学校的。

京城有不少洋人的教会女子大学。

虽然成立了女子大学,但是无论是教会京城协和女子大学还是其他几所教会女子大学的规模都很小,目前女子教育不受到重视。

说是大学,可学生就那么几十个,教员也才几个人。像京城教会协和女子大学,学制预科两年,本科三年。最开始的时候,毕业的女学生才个位数。并且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等再过几年并入了燕大,女子毕业也开始有了学士学位。

“今天我们聚会的主题是白话诗朗诵会。因为知道今天的聚会,昨天晚上我熬了一夜,写了一首小诗,想在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朗诵一下。

北方冻土,二月开始蠕动。泥壤释放出潮湿,让田野与雾,同时柔软......消融的雪水,冲刷掉所有气息。”

“好,好诗。王同学的诗够在杂志上进行发表了。”

“写的好,王兄的白话诗,白的彻底,但绝不粗俗,难能可贵。”

白话诗朗诵会,大多人都朗诵了下自己的文章,写的水平很多非常一般。白话诗朗诵会,来的人都是支持新文化的。

教会学校谢宛茵:“我也写了一首白话诗,可总觉得写的不够好,今日的诗朗诵会我想朗诵一篇张笙先生发表的白话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女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一篇致橡树。

京城大学中解:“谢同学,致橡树的作者便坐在我们之中,张祈笙张兄,他就是在杂志上发表白话诗的张笙,致橡树就是其中的一首。”

女学生瞬间看向了张笙,眼神就像是看偶像一般的盯着看。

“张兄,你近来可有什么新的诗篇。”

对于张祈笙来说,古体诗很难,但经典的白话诗可太多了,光是教科书上的,就有大把可以用。

张祈笙从坐着的木栏上站了起来:“我写了一首散文诗,题目是春。很多朋友是第一次见面,朗诵这首散文诗来表达下我心情的喜悦。

内容有些长,我给大家念念,需要一些耐心。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篇是朱字青先生的散文《春》。同样,也是上了教科书的。

“张笙出手,果然不同凡响。还好张兄不是第一个朗诵诗的,不然听了张兄的诗后,我写的那首白话诗可就真拿不出手了。”

“好文章。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

“真是优美,真有魅力,我怎么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文无第一,但差距过大的时候,还是能分出个主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