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总体文献评述

通过影子银行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到,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较多体现在对影子银行内涵以及其所产生的信用创造、风险、效率以及监管问题等方面,在研究影子银行的这类问题时,一般也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外文献。在回顾监管套利文献时,可以知晓监管套利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因此关于监管套利的研究文献总体较少,Partnoy、Fleischer、Jones等的成果推广了监管套利领域的研究,尤其在2000年之后。在发达经济体,由于监管套利一般体现在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引发监管资本套利,因而绝大多数国外文献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监管资本套利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一般结合的是资产证券化或者证券回购业务。对于该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监管资本套利的原因、模式、风险等,而实证方面在真正意义上对监管资本套利的分析较少,Boyson 等(2014)的实证较有代表性,其以ABCP业务为数据支撑,证明了银行通过ABCP通道类业务开展了监管资本套利行为。近年来中国也开始利用监管套利的视角来分析国内金融体系的问题,文献基本也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监管套利的动因、风险以及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探讨。金融监管与影子银行套利的研究文献大多以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认为金融监管触发了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相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监管较少甚至存在监管缺失,因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管将进一步促进影子银行及套利行为的发展。有部分文献提出在考虑效率情况下,需规范影子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以防范金融风险。

结合以上文献回顾,笔者发现研究影子银行的方向较多,文献中也涉及监管方面,而这些以监管套利为视角的文献基本停留在商业银行开展监管资本套利方面,还鲜有文献以监管套利角度详细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存在特殊性,其运行并未参与大量资产证券化及证券回购业务,大多数套利业务以信贷业务为主,其监管套利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套利上,由于中国较为特殊的金融管制政策以及融资体系,监管套利行为并随着金融监管而不断演变。进一步地,中国影子银行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不断增多,也有文献在分析中提到监管套利,但是鲜有相对成体系、成熟的研究。因此,本书将以监管套利视角去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运行机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其未来的走向作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