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官兵不来

程远猛地从床榻上弹起,额头布满冷汗。窗外仍是浓稠的黑暗,打更的梆子刚敲过四下。

“大人?“外间传来窸窣声响,月娘举着油灯掀开帘子。昏黄灯光下,她单薄的白色中衣被汗水浸透——显然也是刚惊醒。

“我梦见...“程远喉结滚动,“建宁府的官兵已经杀到城下了。“

月娘绞着衣角轻声道:“探马半个时辰前刚回报,官军还在六十里外的驿站...似乎在等什么。“

“报——!“传令兵冲进大堂时,程远正在打瞌睡,脑袋差点磕到案几上。

“建宁官军可有动向?“程远抹了把脸急问。

“回大人,官军...仍在驿站宰猪烹羊。“死士木讷地回答,“探马说看见他们在晒被褥。“

程远与坐在下首整理文书的月娘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写着困惑。这已经是官军停滞不前的第三天了。

“莫非有诈?“程远拍案而起,“周师爷你怎么看?“

坐在角落的老秀才捋着山羊胡:“《孙子兵法》云'能而示之不能'...“

“说人话!“

“呃...下官以为,或是粮饷未齐,或是...“周师爷偷瞄了眼程远脸色,“在等周边卫所集结。“

程远心里咯噔一下。汀州府辖下还有三个千户所,若真合兵一处...

“加派三倍探马!“程远来回踱步,“等等,那些卫所驻地你可清楚?“

周师爷掏出一本泛黄的《汀州府志》:“永定所离此最近,按制应有军五百...“

“才五百?“程远刚松了口气,却见月娘突然轻咳一声。

“大人,“月娘指着书上一行小字,“这写的是'原额军一千一百二十员'...“

周师爷老脸一红:“那是洪武年的旧制,如今吃空饷的...“

程远夺过府志,发现密密麻麻全是这类注脚。实际兵力竟连定额三成都不到,武器更是写着“锈蚀不堪用“。

“哈哈哈!“程远突然大笑,“传令!把府库里那些生锈的腰刀给死士换上!“

**午时·校场**

新组建的“军械司“正在验收第一批成果。程远看着死士捧来的“改良火铳“,脸色越来越黑。

“这就是你们造的'燧发枪'?“程远指着枪管上歪歪扭扭的击锤,“这玩意能打响?“

工匠头子噗通跪下:“大人明鉴!小的按您画的图纸,可这燧石...“

“砰!“

试验的死士被炸得满脸黑灰。程远扶额叹息——他连燧发枪原理都记不全,更别说指导制造了。

“算了,还是多造些长矛吧。“程远沮丧地摆手,“对了,我让你们研究的'火药包投掷器'呢?“

工匠们抬出个怪模怪样的装置:用门板改装的抛竿,配上麻绳和箩筐。

“这...这是投石机?“程远嘴角抽搐。

“回大人,“工匠兴奋道,“能抛三十斤火药包到百步外!就是准头...“

“轰隆!“

试验场升起蘑菇云,炸塌了半段围墙。程远望着冒烟的废墟,突然觉得冷兵器也挺好。

**申时·衙门大堂**

“《均田令》颁布后,已有十七村发生械斗。“周师爷念着文书,偷瞄程远反应,“上杭县王氏族长说...说这是'流寇乱政'...“

程远拍案大怒:“老子分明写着'佃户得四成',他们竟敢...“

“大人,“月娘小声提醒,“您写的是'主佃四六分',可闽地历来是主七佃三...“

堂下一片死寂。程远这才明白,自己照搬小说里的“惠民政策“,反而捅了马蜂窝。

“那...那就改成主六佃四!“程远红着脸改口,“再敢闹事,派死士去'劝说'!“

周师爷欲言又止,最终叹道:“大人,其实可以加条'丰年主六,荒年主五'...“

“就这么办!“程远如获至宝,“再发个《禁裹脚令》,我看城里那些小脚女人...“

“大人不可!“月娘突然跪下,“家母说过,嘉靖年就禁过裹脚,结果...“

“结果怎样?“

“妇人纷纷跳井。“周师爷接话,“《汀州志》载'三日之内,殉节者百余'。“

程远哑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那些半吊子的“现代政策“,在这个时代有多水土不服。

**戌时·书房**

油灯下,程远正修改着《新军律》。月娘捧着《大明会典》轻声念着:“...擅离汛地者,捆打九十军棍...“

“太轻了!“程远大笔一挥,“逃兵一律斩首!家产充公!“

“大人三思!“月娘急得拽他袖子,“嘉靖年戚继光治军,最重不过...“

窗外突然传来喧哗。程远冲出去,只见几个死士押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

“禀大人!抓到一个细作!“

那汉子昂首冷笑:“爷爷是永定所总旗!特来瞧瞧你们这些...“

“拖下去砍了。“程远不耐烦地摆手,却听月娘“咦“了一声。

“大人,他腰间有铜牌!“

程远凑近一看,果然是卫所军官的腰牌。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浮现。

“给他松绑!“程远堆出笑脸,“这位军爷,你们千户大人...每月饷银能按时发吗?“

总旗愣住,随即嗤笑:“狗屁!去年欠饷七个月,上官还克扣...“

“若我每月足额发饷,“程远压低声音,“永定所的弟兄们可愿...换个东家?“

月光下,总旗的眼神闪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