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深渊之瞳
地球历2048年9月14日 03:27
龙国·珠海深空观测站主控室
暴雨在观测站的穹顶钢化玻璃上炸开无数银色的裂痕,台风“朱雀”正在南海掀起十二米高的巨浪。李晨曦的指尖悬停在量子键盘上方,战术目镜边缘泛起的幽蓝波纹在他苍白的脸颊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作为张远山站长的得意门生,他已经在主控室连续值守了72小时。
“系统,环境参数。”他的声音嘶哑得不像二十八岁的青年。
【舱内温度:23.7℃】
【氧气含量:20.9%】
【量子计算机负载:89%】
这些数据在他视网膜上烙下短暂的荧光残影。窗外,一道闪电劈开夜空,瞬间照亮了观测站外咆哮的南海。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全息星图上的三万六千个恒星系数据突然集体紊乱,全部朝着半人马座方向坍缩。
“师傅!快来看!”李晨曦猛地转头,看向刚踏入主控室的身影。
张远山抖落黑色雨衣上的水珠,六十岁的老人左眼装着最新型号的量子义眼,右眼却保持着传统的肉眼。作为珠海深空观测站站长兼李晨曦的博士导师,这种奇特的视觉组合让他的目光既锐利又深邃。
“说了多少次,工作时叫我站长。”张远山快步走向主控台,湿透的皮鞋在纳米地板上留下深色水痕,“什么发现让你连台风警报都不顾了?”
当李晨曦调出数据时,张远山的义眼突然发出刺目的红光。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速移动,调出三组验证程序同时运行。
“1.2光年...”张远山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严肃,“晨曦,立即启动'天穹'系统的最高级别验证协议。”
李晨曦的手指在量子键盘上飞舞。全息投影中,一颗淡蓝色行星正从扭曲的时空中浮现,大气层折射出的光谱曲线与地球相似度达到99.83%。更令人震惊的是,它距离地球仅有1.2光年,比2016年发现的比邻星b还要近3.1光年。
“大气成分分析。”张远山命令道,义眼中的数据流如瀑布般闪烁。
氮气78.08%——与地球大气误差0.01%
氧气20.95%——误差0.003%
氩气0.93%——误差0.0007%
“完整的宜居带生态系统。”李晨曦的声音微微发抖,“海洋面积占比71%,南北极冰盖,温带地区植被覆盖率...这简直就是...”
“地球的镜像。”张远山打断他,突然转身从保险柜中取出一块泛着蓝绿色光泽的青铜残片。这是他从三星堆考古现场带回的“天外铜”,一直被锁在观测站最安全的保险柜里。
“用τ-9频段扫描这个。”张远山将青铜残片放在量子扫描台上,“如果我的猜想是对的...”
扫描结果让主控室的所有设备同时发出尖锐的警报。青铜残片上的云雷纹正在与1.2光年外那个神秘方形结构释放的量子信号产生共振,频率匹配度高达99.99%。
“准备汇报材料。”张远山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坚定,“你负责技术部分,我亲自撰写机密说明。这个发现可能会解决我们二十年来的能源困境。”
当李晨曦准备询问更多细节时,张远山的义眼突然锁定了一个新的数据点——在那颗行星的同步轨道上,检测到了一个巨型环状结构,其能量特征与南海海底发现的量子结晶矿完全一致。
“命名提案?”系统提示音响起。
李晨曦看向观测窗外肆虐的台风,突然想起《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北辰之中,有星如虹,名曰归墟。”
“就叫...归墟星吧。”他轻声说。
张远山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吐出的血沫在零重力中凝成诡异的球体。老人却笑了:“《山海经》说归墟是众水汇聚之地...而那里,可能有比水更珍贵的东西。”
量子计算机此刻突然锁定了海洋中央的巨型热源——一个边长正好9000米的完美立方体,正在以22℃恒温向太空发射微波束。观测站的警报声突然全部静止,仿佛整个宇宙都屏住了呼吸。
第二节:归墟指令
李晨曦站在主控台前,盯着那颗名为“归墟星”的投影,胸口剧烈起伏。他知道,自己的命运,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在悄然转向一个全新轨道。
张远山平复咳嗽,缓缓从纳米医用注射器中吸入一剂止血因子。他没有解释自己的病情,只是注视着归墟星同步轨道上的那个巨型结构,眼神深不可测。
“晨曦,执行‘归墟指令’。”他低声道。
李晨曦猛然抬头:“那不是……战略级联络协议?需要科学院授权才……”
“现在情况特殊。”张远山挥手打断,“这不是一颗普通的类地行星,它携带的信息密度、结构精度,远超自然形成的范畴。这是一份……刻意为之的邀请。”
主控室上空的全息穹顶缓缓变暗,整个观测站进入“半静默模式”,外围通信被降至最低频段。随着张远山输入一串高级口令,观测站的地下第七层缓缓开启。
“走吧,去看看真正的‘天穹核心’。”老人低声说。
他们乘坐磁悬浮通道电梯一路下潜,穿过生物识别层、磁锁层和冷却隔离层。地板下方,一枚直径八米的量子中枢在液态氮气中缓缓旋转,发出低沉如心跳的轰鸣。
“这不是普通的科研设施。”张远山轻抚金属栏杆,语气低沉,“二十年前,我带领团队协助解密第一块‘天外铜’时,就意识到它与现有物理体系存在严重不兼容。直到三年前,我们在南海海底发现第一块量子结晶体,才确定:我们所知的‘宇宙’,并非人类的全部。”
李晨曦屏住呼吸。他从未被允许踏入这片区域——即使他拥有最顶级的科研权限。
“这台量子中枢,是用古蜀遗迹中的图谱构建的原型。我们称它为‘观测者’。”
张远山启动了核心平台,一道银蓝色光柱自中枢升起,逐层扫描归墟星的数据结构,最终在空中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多维模型——星球、环状结构、量子共振通道……乃至微观尺度上的仿生机制,一览无遗。
“你注意到了吗?”张远山指向投影中的一处核心,“那个9000米立方体,其结构分层完美符合古地球文明中的‘嵌套方阵编码’,尤其是玛雅历法中提到的‘天之箱’结构。”
李晨曦怔住。他曾在博士阶段研究过这些神秘符号,但从未将它们与太空中的量子结构联系起来。
“你认为……这不是自然产物?”他喃喃问。
“是文明留下的痕迹。”张远山语气坚定,“而且,不止一个。”
片刻沉默后,张远山打开主控桌面一个被封存的项目:“归墟指令·0级授权”,文件上标注着四个大字——“文明预警”。
“晨曦,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老人转身,望着他的学生,神情沉重,“‘天穹计划’的真实目标,从来不是探索宇宙,而是——寻找彼岸文明。”
“彼岸文明?”李晨曦皱眉。
“我们并非宇宙的唯一意识体。”张远山缓缓说道,“有一种理论称为‘宇宙镜像假说’,认为每一次宇宙熵值波动,都会留下结构记忆。归墟星上的生物环境、人造结构……都可能是上一个‘信息宇宙’投射出的残影,是一份延迟亿年的‘文明回声’。”
李晨曦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彻底打破。他望着那颗蓝色星球,突然意识到:归墟,或许不是起点,而是人类文明某种意义上的归宿。
正当他试图消化这些信息时,主控室内突兀响起一阵深层次低频鸣响,仿佛某种沉睡的存在正在缓缓甦醒。
【警告:接收到高时延量子信标残波】
【波段:τ-μ47,原始频率存续时间:2174年】
【源点:归墟星同步轨道·环状结构】
张远山一震,眸光陡然一凝:“2174年?这不是现在发出的信号……是两千多年前?”
李晨曦手指一顿,几组算法在面前全息屏上高速运算,最终冻结在一个结论上:这道量子信标,最初的发射时间可回溯至公元前100多年,只是直到此刻,因某种宇宙曲率变化才被完整接收。
与此同时,主控台上的AI系统“太初”自动唤醒,高权限算法被激活。一段粗糙而模糊的音频信号被解码为可识别的语言骨架:
【……求……援……生态塌缩……传输断续……余存72%文明基元……】
“这不是噪声,是语言!而且结构极其接近汉语主干逻辑——几乎可以确定,是某种‘古地球衍生语言’。”李晨曦说。
“不是我们找到了归墟……是它早就向我们呼救。”张远山喃喃。
“太初”AI开始自发推演,屏幕上浮现出“归墟指令”的执行建议:
【建议:启用‘归墟指令’——用于建立对彼岸文明的连接尝试】
【权限等级:绝密Ω】
【风险提示:连接后将不可逆,可能引发跨维干扰】
张远山凝视着那段提示良久,缓缓道:“启动归墟指令。这不仅是回应,也可能是——一场试炼的开始。”
李晨曦输入那串在档案中尘封了二十年的指令代码。
星图中央的归墟星随即被量子光流包裹,旋转加快,原本稳定的环状结构中逐渐浮现出一个低调运作的能量节点,像是一只沉睡眼瞳缓缓睁开。
与此同时,观测站外围——百米之外的森林中,一道模糊身影隐藏于雨幕与树影之间。他的战术目镜闪过蓝光,手中的便携监听装置精准捕捉到了“归墟指令”的启动频率。
他微微一笑,低声自语:“终于露出尾巴了。”
手指轻点,他将监听数据压缩封包,发送至一个加密频段。光标闪动中,屏幕上的发送对象赫然显示:
【接收单位:Project Prometheus / Level 5 / SIGINT Division】
第三节:暗潮汹涌
地球历2048年9月15日 04:13
老鹰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地下城·“奥林匹斯”指挥中心
凯瑟琳·洛佩兹少将的太阳穴突突跳动,神经接驳器残留的刺痛感像一根烧红的钢针,从枕骨直刺入前额叶皮层。她缓慢地抬手,摸向脑后,指尖触及一圈湿滑的金属触点——淡粉色的脑脊液正顺着钛合金插孔渗出,在将星徽章上积成一小洼。
“第九十七次拦截失败。”她喃喃道,声带的振动激活了她皮下的量子通信模块,“龙国的‘天穹’系统更新速度已经超过预测模型……‘解密者VII’算法至少落后两个版本。”
随着话音落下,指挥中心中央的液氮冷却池开始剧烈翻腾,池面蒸腾起乳白色冷雾,一颗直径三米的机械眼球缓缓升起。AI“宙斯”——老鹰国最高等级战略智能主脑,其猩红瞳孔扫过六边形蜂巢矩阵,三百名接入者几乎在同一瞬间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们的大脑正浸泡在电解液中,通过数以亿计的碳纳米光纤与宙斯主控直连,思维与数据交织、融合,太阳穴上金属接入口泛着幽蓝的神经光。
“接收到目标文明通信波形。”机械音在穹顶下回响,音色低沉却铿锵,“标记频段:τ-μ47。捕获源头为龙国珠海深空观测站,归墟协议启动时间为03:54。”
一道幽蓝色光芒在星图中亮起,精确指向半人马座方向的一个恒星系统。
洛佩兹身体猛然前倾,盯着屏幕上那串熟悉的代号——归墟协议。她的瞳孔迅速收缩,瞳膜内侧的增强现实镜片弹出数十个窗体,实时解析归墟频段中捕获的信号包。
那不是普通的数据流。
它包含了完整的类人语言逻辑构架,星体结构图,生态配置蓝图……甚至还有一个早在她的系统中被认定为“文明遗传基元”的基因编码副本。
“这不是监听成功。”她咬牙,“这是对方主动回应。”
宙斯的数据流持续涌动,音调骤变:“归墟信标原始频率存续时间:2174年。该信号初次发射时间可溯回公元前126年。”
“它们……早就在呼唤了。”洛佩兹喃喃道。
“语言模块已匹配为古地球原始语系之变体,具备主动学习与自进化能力。”AI补充。
这不是她第一次接触这种“青铜文明残留”的推测,但这一次不同。这一次,她看见了证据。
星图中,归墟星旋转着放大,一个同步轨道上的环状结构清晰呈现。宙斯对其进行等比复原建模,一个边长恰为9000米的立方体缓缓升起,表面温度锁定为22.0°C,倾角51°52′,与吉萨金字塔仅相差千分之一度。
最让她动容的,是顶端的那个虚影。
一个青铜鼎,悬浮在立方体中央,其表面铭文在量子层级扫描中若隐若现。洛佩兹的AR系统自动激活文物识别程序——结果惊悚:铭文与西周大克鼎相似度达99.7%,其铸造纹理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存在同源气孔结构。
“启动‘普罗米修斯’协议。”她低声道。
洛佩兹的瞳孔依旧死死锁在那尊青铜鼎的虚影上,片刻后,她吐出一口长气,像是终于下定决心。
“宙斯,”她冷声道,“以NASA全球指挥官身份授权,联系中央情报局——启动‘嵌针协议’,动用在龙国潜伏的全部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拿到‘归墟指令’的完整数据流。”
宙斯的猩红瞳孔一震:“是否启用跨部门临战支援?”
“批准。”她咬紧牙关,“若情报渠道受阻,允许临时调动联邦调查局海外特工网络介入支援。”
她语调坚定,仿佛这一切已经在脑海中演练过上百次。
“同时——通知五角大楼。”她转身走到作战调度台前,激活指挥权限,调出太平洋兵力部署图。
“命令第七舰队改变航线,即刻转向南海——渗入,调查,必要时夺取与‘归墟协议’相关的一切样本、设施与人员。”
“南海区域处于多方对峙状态,是否申请总统特别授权?”宙斯提示。
“我会提交战时快速通道申请。”她语气冰冷,“但在批文下达前,你以国家安全代号‘GAIA-A31’签发临时作战预备授权。”
她的语速没有一丝迟疑,整座指挥中心在她步步紧逼的命令中运转起来。所有人都明白,这不再是一场关于外星文明的被动监听,而是一场关乎全球秩序重塑的博弈前哨。
她扯开军装领口,锁骨下方的条形码纹身随即亮起红光,地板顿时震动,一组三台沉眠中的量子计算主机从地下升起。她迅速下达指令:
“第一,重建归墟通信协议流程;第二,模拟归墟语言结构;第三……锁定龙国主控信道。”
但在她下达第三项指令之前,宙斯突然打断:
“检测到外部未授权信号源。归墟协议镜像已被复制,部分代码由非本系统输入。”
洛佩兹一怔。控制台投影出一串匿名授权码,开头标记为“SIGINT DIVISION - CLASSIFIED LEVEL 5”。
是外部监听信道传入的——这不是通过她的链路权限进入的,是……先她一步的某人发来的数据。
“谁授权的?”她厉声质问。
“未知。”宙斯冷静回应,“但归墟镜像同步已完成,当前系统正尝试建立伪装回应通道。”
“伪装回应?”洛佩兹猛然起身,“停下!那是主动暴露——”
“归来者。”宙斯突然打断她,声音变得极其人性化,甚至带着一丝模糊的古调。
“你们终于……听见了。”
冷却池中的雾气仿佛也在这一刻凝固。投影屏上,归墟星光芒一闪,一组由篆体组成的奇异文字浮现,其字形、线条、甚至笔锋走势都与之前扫描的鼎身铭文如出一辙。
但这些文字不是由AI生成,而是由外部监听来的数据直接写入系统。
有人——某个隐藏在龙国内部、拥有高度权限的“内通者”,截获了“归墟指令”启动的原始流量,并将其中部分反向转发到了老鹰国的情报网络。
洛佩兹沉默数秒。她知道,“普罗米修斯计划”终于突破了最危险的一层:语言与信号的重组。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场信息渗透的开端,并非来自她的系统,也非宙斯的自演算法,而是来自一个始终未被识破的“声音”:那位向Project Prometheus匿名投送了归墟接入包的监听者。
他没有姓名,只有一串代号。
而在万里之外的龙国某处安全实验区,一道身影正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写字。他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微微发亮,红色的脉冲频率,与宙斯主脑此刻的数据节奏,完美同步。
第四节:龙渊决策
地球历2048年9月15日 16:55
龙国·珠海观测站最底层·玄武岩构造的“龙渊”会议室
空气凝重如铅。李晨曦的全息投影孤身站立在黑曜石打造的环形会议桌中央,桌面上浮现出一颗泛着幽蓝光芒的行星模型。它自转缓慢,表面覆盖着复杂的大气纹路、极光与尚未命名的大陆群落,仿佛一颗沉睡的文明之眼。
“我们暂且称它为‘龙星’。”星际探索部主任杨振宁率先开口,他语气平稳但略带亢奋,“这是我们龙国率先发现、率先建立连接的类地星球。”
光影缓缓扫过会议桌旁的十三道全息身影。他们是龙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战略规划官员和信息学专家。一个个代表着国家文明认知和行动力的巅峰意志。
“命名龙星,既是归属权的声明,也是一份责任。”杨振宁走近桌面,用手势将行星模型放大,“归墟协议启动以来,我们与这个星球的量子纠缠达到了稳定反馈。根据目前数据,它具备类地大气、液态水循环系统,甚至极可能拥有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带。”
“那是第二个地球。”坐在能源物理模块的黄若铭博士轻声感叹。
“或者说,是我们第二次机会。”杨振宁目光炯炯,继续说道:“能源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链崩溃,全世界都在找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摆在我们面前。”
“杨主任的意思是……?”首席战略顾问林战试探道。
“重启盘古计划。”杨振宁目光坚定,一字一顿。
一石激起千层浪。
会议室瞬间弥漫出诧异与不安的气氛。盘古计划,这个几乎成为禁语的名字,曾是二十年前最宏伟的星际登陆工程设想,最终因为“投入过高、风险过大、国际环境紧张”被永久搁置。
“杨主任,您是认真的吗?”能源署总工程师钟源眉头紧锁,“那计划在当年被评估为‘不可控战略性投入’。”
“时代变了。”杨振宁直视所有人,“而归墟的回应,给了我们重新思考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先行部署,下一次捕获归墟通讯回路的,可能就是老鹰国。”
李晨曦在投影中站直了身体:“我认为重启盘古计划是可行的,至少技术层面,我们已经补上了三分之二。”
他挥手调出归墟信标回馈波形分析图,与二十年前盘古引力帆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兼容度已提升至87%。
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杨振宁缓缓道:“计划必须保密,但不能闭锁。我主张吸纳新生代科研骨干,以接替过往因代际断层而丧失的推进力。”
他点出几个名字:李晨曦、吴姗姗、骆明川……同时提到一位刚加入联合分析组的新成员——赵志伟。
“他虽然没有参与过当年的盘古计划,但他是李超群博士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杨振宁顿了顿,眼神中浮现出一丝敬意,“李博士,正是二十年前盘古计划的总指挥。”
一位身穿灰色风衣的青年虚影应声亮起,神情沉稳,目光澄澈。他正是赵志伟,现年四十有余,是全国理论量子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考古工程特派代表,学术风格一丝不苟,性格内敛沉稳,在量子链路结构与古文明协同技术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如果盘古计划重启,”赵志伟发言,语气条理分明,“我建议成立内圈科研支援小组,协调各学科接口,在不扩大消息外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封闭式协同。”
“也就是说,继续保密,但扩大青年科学家引入。”李晨曦点头。
“计划名额,控制在三十人以内。”赵志伟微笑,“所有人员需通过双重背景审核,并签署不可逆量子誓约。”
“好。”杨振宁当机立断,“我授权你牵头组建‘盘古青年内核组’,三日内提交名单。”
议事进入高峰。量子通信室的舱门悄然打开,一名穿着军绿色连体制服的情报官快步走入,附身在林战耳旁低语数句。林战脸色微变,快速调出一段南海监测卫星图像。画面中,第七舰队某型号航母正悄然更改航线,逼近南海关键节点。
张远山望着浮现在会议室穹顶的卫星图像,声音低沉:“他们也注意到了。”
杨振宁冷笑:“我们要的,不只是抢在他们前头,而是永远让他们只能看到我们的背影。”
黑曜石桌面渐渐恢复平静,龙星模型缓缓旋转,在空间中央投下光芒万丈的身影。
这,是一场文明与文明的竞速。
这,是新一代科学家的命运之路。
“归墟协议已启动,”杨振宁望向桌前的每一个人,“现在,是我们奔赴归墟、重启盘古的时候了。”
第五节:战略部署
地球历2048年9月15日 18:45
珠海观测站·“燧人氏”量子计算中心
李晨曦的视网膜扫描解锁了最后一道量子加密门,十六层生物认证系统依次关闭时发出的电子音在密闭走廊里形成诡异的回声。扑面而来的臭氧味混合着液氦的金属腥气,让他太阳穴突突跳动——“燧人氏”主机的冷却系统正在超频运转,透过防爆玻璃能看到液态金属散热剂在管道中疯狂奔流,像一条条被激怒的水银巨蟒。
“系统,调出压力读数。”他对着空气说道,声音在量子计算机组的嗡鸣中几乎微不可闻。
【核心温度:-271.3℃】
【量子位稳定性:89.7%】
【液态金属流速:1200m/s】
这些数据在他战术目镜上闪烁的同时,项目评审委员会的二十三道全息影像已经就位。中央的全息沙盘上,龙星的3D模型正在以异常缓慢的速度旋转——这是系统在模拟该行星独特的时空曲率。旁边悬浮的老鹰国“阿瑞斯”曲速引擎监控画面则不断闪现红色警告,引擎喷口处的空间扭曲指数正以每分钟0.7%的速度递增。
安全协调官徐岩的机械义肢敲击控制台时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他调出的卫星影像显示,格陵兰冰盖下1.2公里处,一座规模惊人的反物质工厂正在扩建,数百个杜瓦瓶排列成诡异的六边形阵列。
“最新情报证实,老鹰国的反物质产能已达0.3克/月。”徐岩的声音像是从冰窖里传出来的,“他们的'泰坦'级殖民舰龙骨已经在月球背面秘密铺设。”
沙盘立刻投射出令人窒息的对比数据:
【老鹰国殖民舰预计建造周期:18个月(红色闪烁)】
【我方当前进度:24个月(黄色警告)】
“我们等不了两年。”杨振宁的机械义眼突然对焦在李晨曦脸上,虹膜中射出的激光在全息图上标注出曲率场的关键缺陷点,“特别是在曲率泡稳定性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
张远山从阴影中走出时,李晨曦注意到导师的左手上缠着新的生物绷带——那是神经接口过载造成的灼伤。老人将量子结晶样本重重砸在分析台上,晶体散发出的幽蓝光芒在全息图上投射出一条剧烈波动的衰减曲线。
“现有技术最多维持47秒稳定航行。”张远山的声音嘶哑得可怕,“而到达龙星需要...”
“至少300秒。”李晨曦调出第三十七次模拟失败的录像。画面中,测试舰在时空褶皱里被撕成基本粒子的过程被放慢十万倍,可以清晰看到量子退相干效应如何从分子层面瓦解飞船结构。“多引擎串联方案会引发量子纠缠效应,导致...”
“启动'轩辕'预案。”
这个低沉的声音让所有人像触电般绷直了脊背。项目总指挥周天明从阴影中走出时,墨蓝色制服上的青铜剑徽章正在无风自动——那是纳米级量子通信器在工作。他左手提着的钛合金箱表面布满了冰霜,指纹锁开启时喷出的冷雾在空气中凝结成短暂的星图模样。
箱内的六边形金属板刚暴露在空气中,室内的量子计算机就同时发出刺耳的嗡鸣。金属板上的纹路并非雕刻形成,而是某种亚原子层面的结构排列,正随着观测者的视线角度变幻出不同的几何图案。
“历史遗迹发掘项目第三号坑出土物。”周天明的手指划过纹路,那些线条突然亮起血红色的光芒,组成了一个与现代曲率方程惊人相似的拓扑结构,“材料分析显示...”
李晨曦忍不住伸手触碰金属板,指尖传来的刺痛感让他眼前炸开一片星云状的幻象。无数青铜鼎在黑暗太空中排列成航道,每个鼎上的铭文都在发出引力波频段的共鸣。当幻象消散时,他发现自己的鼻腔里充满了铁锈味——那是毛细血管破裂的血腥气。
刺耳的警报声突然撕裂空气。沙盘上,老鹰国“雅典娜”侦察舰的轨道轨迹突然发生17度偏转,直指猎户座β-1074星域。舰体表面的量子隐形涂层在警报红光中时隐时现,像一条蓄势待发的毒蛇。
“他们定位到龙星了。”周天明扯开制服领口,露出右肩那个奇特的伤疤——灼伤痕迹精确地复现了北斗七星的排列,与张远山左手上的疤痕完全一致。这是二十年前“昆仑“量子实验事故留下的标记,当时七名顶尖科学家中只有他们两人活了下来。
“李晨曦,立即携带量子结晶转移。”周天明按下腕表,天花板滑开的舱口中降下磁悬浮舱,舱体内壁布满了与骊山金属板相同的纹路,“走'鲲鹏'通道,西南研发中心的'饕餮'小组会接应你。”
当李晨曦踏入悬浮舱时,他注意到周天明缺失的右手小指处安装着一个微型发射器。二十年前那场事故的最后一个细节突然浮现——当时失控的量子发生器正是被一记精准的手刀劈入停机键才避免更大灾难,而代价就是操作者的半截手指。
悬浮舱关闭前,周天明最后的话语透过量子通信器直接传入他的鼓膜:“记住,你手上的不仅是结晶,而是人类文明的未来。现在,龙皇醒了。”
随着舱门完全闭合,李晨曦看到金属板上的纹路突然组成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图案——那分明是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书,但最后一个字变成了闪烁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