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敢的女孩先拥有世界
- 王帆
- 1921字
- 2025-04-29 10:42:50
那个坐在最后一排不断举手的女孩
“谁能读一下这篇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生怕被点到。毕竟这是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的,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表现,更不愿意第一个出丑。
“最后一排举手的女孩,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帆。”
从小学起我就坐在最后一排,因为视力好,另外还因为怕坐在前面会吸入粉笔灰,自我保护意识怪强的。虽然距离讲台最远,但我的注意力却时刻跟随着老师,当然,我也希望他们能注意到我这个后排的小女孩。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只要是会的,我就毫不犹豫地举起手,大多数的时候能答对,偶尔答错了脸一红也就过去了。
那天下课时老师说:“我需要一个语文课代表,王帆你来吧。”就这样我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机会。下午自习课时,班主任问谁能去校团委送个材料,我第一个举手,就这样我又被任命为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得到了另一个小小的机会。刚开学就获得两项“殊荣”,我也更加自信了起来。能够来到这个学校,还是经历了一段波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每一个机会。
本来父母只想让我在工厂区上初中,因为他们下岗多年,积蓄微薄。虽然他们也知道工厂区的学校在全市教育质量垫底,但他们告诉我事在人为,只要我约束好自己、认真学习,就可以不被他人影响。那时的我也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没想到,临近小学毕业时的一天,校长和班主任专门到我父母的摊子上跟他们说,希望能送我到好一点的初中去读书,毕竟我的成绩一直很好而且还得过全区第一名。班主任甚至说如果我父母没有能力,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送我去另一个区比较好的中学读书,虽然那里比不上市里较好的学校,但至少也比工厂区的好。由此,父母才开始重新考虑我小升初的事。
爸爸上学时的成绩也特别好,只因一时冲动没有参加高考,考去了当时全市效益最好的化工厂,可没想到后来遇上下岗潮,而他的同学们基本都当上了市里各个部门的领导。因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下岗后爸爸很少去参加同学聚会,但为了我上学的事,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想找人帮帮忙。一位阿姨帮忙介绍了一位市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又考虑到我家的经济状况,对方提出交八千块钱的择校费就可以。正是那八千块钱,让我命运的齿轮转动起来。
我还清晰地记得跟爸爸去副校长办公室送钱的场景,那时我已经参加了入学考试,但成绩还没公布。副校长拿起办公桌上放着的厚厚一沓入学考试成绩单,开始从后几页翻起,可翻了好几页也没找到我的名字。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脱口而出:“您从前往后翻试试?”副校长一下子笑了,估计心里在想:这小孩儿还挺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结果,刚翻两页就找到了,全年级第五十六名。入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跃升到全年级第六名。父母的心终于放到肚子里,八千块钱没白花。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我总是习惯性地被低估,一位小学老师知道我去市里读初中后,见了我父母问的都是:“她在那边能跟得上吗?”真想对她说:“不用跟得上,因为我在前面!”三年后,我顺利考上省重点高中,还进了尖子班。那时我依然坐在后排,依然很爱举手。我深知,当初那八千块钱已经是父母为我拼尽的全力了,他们再没有多余的一分钱去讨好老师给我安排更靠前的座位、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或者额外的关照,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高高举起的手和好成绩,唯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
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机会怎么知道你准备好了没啊?你得举手让它知道啊!传统教育将女孩驯化成温良恭俭让的示弱者,让我们变得被动、等待、观望、踟蹰不前,这极大地阻碍了女孩为自己争取正当权益。当我们看透了那种规训的本质就知道,它完全是为了排除竞争者并保护男性的利益而设置的。我们必须成为敢“要”的女孩,尤其是出身一般甚至底层的女孩,想要什么就积极去争取,主动要机会、要关注、要资源、要结果,释放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每举起一次手、得到一次机会就能体验一次赢的感觉,不断去体验这种小赢的感觉,直到胜利成为常态。
当然,总爱举手的女孩自然会遭人白眼和议论,“爱表现、抢风头、有心机”这种评价不绝于耳,我知道自己想做“出头鸟”就要被“枪打”,那就让他们打,直到我越飞越高他们打不着为止。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入社会,有野心、敢争取的女孩总是首先成为众矢之的,有一种恶意叫“她看起来好像很努力”。可努力有什么错呢?曾经看过一段话,大意是当你超过别人一点,他们会对你冷嘲热讽,指指点点;而当你超过他们很多、令他们望尘莫及时,他们就会崇拜你、追捧你,奉你为偶像。这段话中包含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嫉妒和冷眼都只是暂时的,都只是因为你离他们还不够远,他们并不值得我们改变自己、放缓脚步。所以先不管不顾地往前冲吧,能跑多远是多远。
那个坐在最后一排不断举手的女孩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她做到了,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