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异常频率 一
林深在实验室里已经待了整整八个小时,他第八次擦拭着那把手术钳。窗外梧桐树的影子缓缓爬到了03号实验舱的观察窗上,九月的上海总是带着一种特有的潮湿气息,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金属生锈的味道。恒温箱里的器械表面凝结着细小的水珠,浸湿了消毒棉,使其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
“第49号志愿者准备完毕。”电子音突然响起,在安静的实验室中显得格外刺耳。林深的手套边缘因为紧张而微微湿润。躺在记忆提取床上的年轻人后颈有一块褐色斑点,形状如同被踩扁的蝉蜕,这让他不禁想起了老家阁楼里那些装满昆虫标本的玻璃罐子。
“脑波同频率98.7%,可以开始。”程野的声音从防护玻璃后面传来,他的白大褂袖口不经意地露出半截梵克雅宝表带。林深仔细调整着受试者太阳穴上的电极片,冰冷的触感让志愿者的眼皮轻微颤动——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在正常的麻醉状态下不应该出现肌肉反应。
当记忆可视化界面亮起时,通风系统突然发出一阵类似哮喘的抽气声。林深注意到监控屏的一角闪过乱码,像一群受到惊吓的银鱼。此时,梧桐树的影子完全覆盖了志愿者的脸部,枝桠的轮廓在他的皮肤上形成了一个网格状的光斑。
“倒计时三十秒。”
随着实验舱内温度骤降2℃,林深的护目镜上泛起了白雾。正当他准备启动记忆编码器时,志愿者右手无名指突然抽搐了一下,指甲在约束带上划出了细微的纤维丝。这个本应被肌松剂抑制的动作让林深背后渗出的冷汗浸透了防护服的内衬。
全息投影开始构建记忆场景:弄堂口的修鞋摊、樟脑丸气味的阁楼、生锈的饼干盒里装着的玻璃弹珠。林深注意到画面边缘有一团模糊的色块,像是被打上了马赛克的水渍。“注意海马体反馈。”程野敲击玻璃的节奏比平时快了几拍。
当记忆回溯到2003年9月15日时,所有监测屏幕同时闪烁起红光。林深扑向紧急制动阀的瞬间,看到志愿者耳后渗出了淡蓝色液体——那是脑脊液与记忆编码液混合的特征。梧桐叶的影子在警报灯下疯狂摇晃,叶片轮廓突然扭曲成他熟悉的六芒星图案。
“断开连接!”程野踹开了安全门冲进来,西装下摆扫翻了器械盘。林深的手按在志愿者的颈动脉上,感觉到的却是电流通过变压器般的震动。那些本应被锁定的童年记忆此刻正通过视觉神经逆向传输至实验主机,在数据库中生成加密文件。
程野突然抓住他的肩膀说:“看窗外。”两条街外的平安银行大厦正在播放一则关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广告,霓虹字幕在阴云下泛着青灰色。广告屏右下角显示着一组数字水印——正是志愿者记忆中出现过的日期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