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同春堂木牌
- 民国:从巡警到谍战之王
- 重出江湖
- 2092字
- 2025-05-13 09:10:22
“妈!大缸有什么好看的,哥!我们真的要去夫子庙啊?”
妹妹刘晓琴不知什么时候也竖着耳朵听着呢,一听要去夫子庙,眼睛“噌”地就亮了。
她一阵风似的从里屋冲出来,欢呼雀跃。
“太好了!太好了!我要吃桂花糖藕!还要看捏面人的孙猴子!还要买那个会转的风车!”
刘灞桥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连忙顺着妹妹的话茬说下去。
“晓琴,今天夫子庙那边听说还有耍猴戏的呢,比上次看到的那个还厉害!”
刘晓琴眼睛越发亮了,蹦蹦跳跳地拉着母亲的手。
“妈!我们快去吧!猴子会翻跟头,会骑自行车,太好玩了!”
刘灞桥哈哈一笑,伸出手指宠溺地刮了刮妹妹的小鼻子。
“瞧你这小馋猫,小财迷!”
“行!都依你!哥今天让你们把夫子庙好吃的、好玩的都尝个遍,买个够!”
他拍了拍胸脯,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
刘张氏被女儿这股劲儿逗笑了,却还惦记着那口大缸。
“那缸真要是裂了,得看看能不能补一补,毕竟是你爹留下的。”
“那腌菜的事…”
“妈,等我忙完了这阵子,给您买个更好的大缸!”刘灞桥赶紧打断,生怕母亲又想起要去看缸的事。
刘灞桥清了清嗓子,接着说。
“妈,我这边呢,还有一点处里的收尾工作要稍微处理一下,很快就好。”
“你们先去玩,我忙完了就立刻过去找你们汇合。”
“晓琴,路上机灵点,照顾好妈,听见没有?”
刘晓琴立刻把小胸脯一挺,脆生生地应道。
“放心吧,哥!保证完成任务!我肯定把妈照顾得妥妥帖帖的!”
她拉着刘张氏的手,急不可耐。
刘张氏临出门前还是不放心地朝刘灞桥的房间看了一眼。
“妈,您就放心吧,我一会儿就给你买口新缸回来。保证不耽误您腌菜!”
把母亲和妹妹送到院门口,看着她们说说笑笑地拐出巷口,脸上的笑容才慢慢收敛。
刘灞桥暗自庆幸,这腌菜缸的危机总算是化解了。
“这胆战心惊的,还不如跟日本特务交手呢!”
他摇了摇头,赶紧转身向房间走去。
他走到腌菜缸边,压低声音,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和蔼可亲:“人走了。”
缸盖被推开,中年男人从缸里爬出来,他脸色依旧苍白,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复杂和警惕。
他刚才在缸里,虽然憋屈,但外面那些对话,特别是“刘副队长”、“处里”这些字眼,可是一字不落地听进去了。
还有一位老人坚持要看看这口大缸,可把他急坏了。
他定定地看着刘灞桥,眼神里带着满满地疑惑。这张脸和故人真的太像了。
刘灞桥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审视,心里暗笑。
“看什么看?我脸上长花了?”
“老兄,你这运气也是没谁了。躲特务不成,反倒钻进特务窝里来了。
“要搁在别人家,你早就被五花大绑送去见阎王了。”
男人的眼中闪过几分复杂,似乎想开口说什么。
刘灞桥摆摆手:“别说,我不想听。”
“知道得越少,我们都越安全。”
他没多解释,解释了人家也未必信。
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他转身从自己床头的包袱里翻出一件半旧但干净的棉布衫,又从怀里摸出几张法币,塞到男人手里。
“这衣服你先换上,干净些。这点钱不多,你拿着路上用。”
钱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赚。
刘灞桥的行动,比任何花言巧语都更有说服力。
作为一个从后世而来的人,他对眼前这位的身份已然猜到七八分。
这年头,能被特务处的人这么追杀,还一身正气的,除了那边的人,还能有谁?
能帮一把,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从后门走吧,那边巷子多,不容易被发现。”刘灞桥指了指厨房的方向。
他家这院子,后门出去就是七拐八绕的巷子,最适合跑路。
男人深深地看了刘灞桥一眼,郑重地点了点头,将那份感激和疑惑都压在了心底。
他换上衣服,接过钱,在刘灞桥的示意下,检查了一下外面,然后悄无声息地从后门离开了。
刘灞桥松了口气,他准备收拾一下腌菜缸,免得老娘闻到血腥味。
忽然,一个浅黄色的小纸包映入眼帘。
“嗯?这什么?”
刘灞桥拈起纸包,轻轻展开。
里面是一块巴掌大的木牌,牌子一面刻着“同春堂”,另一面还有几个小字--“济世救人,德行天下”。
刘灞桥眉头一挑,摩挲着这块木牌,脑子飞速运转。
同春堂?
金陵城好像有这个药行。
但暗具体位置嘛,一时倒是想不起来了。
刘灞桥赶紧把木牌揣进兜里,开始仔细擦拭腌菜缸。
手指擦过缸壁,还能感受到那位“同志”留下的余温。
真是个奇妙的相遇啊,这种生死之间的缘分,放在那些文人墨客笔下,估计能写出一整本话本子来。
那人眼神坚毅中带着几分悲悯,就像穿越前那些革命纪录片里的英雄人物。
“不过,这位'同志'为什么会找到我家来?巧合?还是……”
想到这里,他的手指不禁一紧。
算了,先把菜缸的事搞定再说吧。
大缸擦干净后,刘灞桥用干净的布又把缸的内部都擦了一遍。
他麻利地把上午买的菜清洗干净,控干水分放入了菜缸里,放了大咸盐,盖上盖子。
心道:齐活,省得老娘惦记菜缸了。等见到老妈就说菜缸修好了,嘿嘿!
刘灞桥洗了把脸,换了件干净衣服,锁好家门,朝夫子庙方向走去。
路过一条小巷时,刘灞桥忽然驻足。
“同春堂,同春堂……”他嘀咕着这个名字。
忽然眼前一亮,“对了!是在三牌楼附近!”
之前办案时曾路过那里,是家颇有名气的老字号药铺。
刘灞桥摸了摸口袋里的木牌,心里揣测着那位“同志”与药铺的关系。
是单纯的顾客?还是有更深的联系?
“药铺嘛,出入的人多,最适合做情报交接点了。”
他嘴角微微上扬,对这种老套但有效的手法心知肚明。
刘灞桥转了几个弯,果然在不远处看到了“同春堂”的招牌。
正要上前,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