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因反复揣摩着莱拉信中的暗语,“小心双头鹰”,那神秘的警告如同阴霾,笼罩在他心头。但他深知,探寻古籍秘密的旅程不能就此中断。怀着满心的不安与坚定的决心,他告别了莫斯科,一路南下,朝着马六甲海峡进发。
漫长的旅途充满了艰辛,从寒冷的北国到温暖潮湿的南洋,气候的巨大差异让扎因有些难以适应。但当他终于抵达马六甲海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暂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海面上商船如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船只满载着货物,穿梭于这片繁忙的海域。岸边,葡萄牙人修建的要塞与马来人的竹堡遥遥相对,仿佛在诉说着不同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交融。
扎因首先来到了葡萄牙要塞。这座要塞采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棱堡设计,其独特的五角形布局和突出的棱堡结构,使得要塞在防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棱堡的设计能够让守军从多个角度对攻城者进行射击,减少射击死角,而且厚实的城墙和坚固的堡垒能够抵御当时大多数火炮的攻击。扎因仔细观察着要塞的每一个细节,与他曾经见过的波斯防御工事进行对比。他发现,葡萄牙要塞更注重火炮的运用和火力覆盖,而波斯防御工事则更强调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以及内部的屯兵和物资储备。
离开葡萄牙要塞后,扎因来到了马来人的竹堡。竹堡是马来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建造的防御工事,虽然外观看起来不如葡萄牙要塞那般坚固,但却有着独特的防御技巧。竹堡的墙壁由紧密排列的竹子构成,竹子之间的缝隙既能让守军观察外界情况,又能进行射击。而且,竹堡周围往往设置了许多陷阱和障碍物,如尖刺陷阱、绊马索等,给进攻者造成很大的阻碍。扎因惊叹于马来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他详细记录下竹堡的结构和防御特点,心中对不同文化下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马六甲海峡停留的日子里,扎因还注意到潮汐对当地华人商船离港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观察潮汐的变化,与当地的华人水手交流,逐渐掌握了潮汐周期对商船离港时间的影响规律。在涨潮时,海水水位升高,港口水深增加,大型商船能够顺利进出港口;而在退潮时,港口水位下降,部分浅滩露出水面,商船则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离港。华人商船往往根据潮汐的变化来安排航行计划,以确保航行的安全和高效。扎因意识到,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巧妙运用,是华人在长期的航海贸易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夜幕降临,扎因回到住所。他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海浪的拍打声,心中思念着远方的莱拉和孩子。他铺开纸张,蘸好墨水,开始给莱拉写第八封信。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葡萄牙要塞和马来竹堡的防御特点,以及潮汐对华人商船离港时间的影响。此外,他还附上了自己精心收集的娘惹服饰金线刺绣样本。娘惹服饰融合了中国和马来文化的元素,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尤其是金线刺绣,更是展现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平。扎因希望通过这些样本,让莱拉感受到南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亲爱的莱拉:
我已来到马六甲海峡,这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葡萄牙要塞的棱堡设计和马来竹堡的防御方式各有千秋,让我对军事防御有了新的认识。潮汐对华人商船离港时间的影响也很有趣,当地人巧妙地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航海贸易。
我给你寄来了娘惹服饰的金线刺绣样本,希望你会喜欢。我每天都在想念你和孩子,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等我回去。
扎因
扎因将信和刺绣样本小心翼翼地装入信封,交给当地的信使,再三叮嘱他务必将信安全送达莱拉手中。
几天后,扎因在与当地商人的交谈中,得知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在谋划一场香料垄断阴谋。他们企图通过控制香料的产地和贸易路线,抬高香料价格,获取巨额利润。这一阴谋不仅会损害当地众多香料商人的利益,也会对整个东西方贸易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扎因决定挺身而出,挫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阴谋。他联合当地的华人、马来人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共同抵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行为。他们通过联合采购、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等方式,打破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香料贸易的控制。在这场商业较量中,扎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当地商人的尊重和信任。
随着在马六甲海峡的探索逐渐深入,扎因越发觉得这片海域隐藏着许多与古籍秘密相关的线索。然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展开调查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古籍缺失页现身暹罗佛经。扎因心中一惊,他没想到古籍缺失页会出现在暹罗。这一消息让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古籍缺失页的线索,紧张的是不知道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险和挑战。他决定立刻启程前往暹罗,揭开古籍缺失页背后的秘密。于是,扎因收拾好行囊,带着满心的期待和担忧,再次踏上了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