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经》里的中医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因其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情感、唯美的意境,在中国传唱千年,是家喻户晓的国学经典。《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畜牧等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书中还记录了很多与医药相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

《诗经》的305 篇中,有144 篇涉及植物,记录的植物种类达50 余种,其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季节、产地亦有所记载。虽然书中很少有直接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记述,但从诗篇的字里行间里透露出许多中医药与古人生活相关的记录。如《国风·卫风·伯兮》所写“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诗中记载谖草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谖草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萱草。又如《国风·周南·》是一首农妇们采集时唱的山歌,“采采,簿言采之”中之即是车前草。其全草和种子均作药用。车前子甘淡而寒,利水通淋。在商周至汉晋时期,医家多认为车前子有强阴益精,令人得子的功效。

《诗经》中还蕴含着朴素的中医养生观。在原始的农耕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自然界的赐予,因此古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积累了顺应自然的丰富经验。“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养生观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如《豳风·七月》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介绍了古人日常生活和劳作时按时节进行的情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书中还有古人在饮食中的审美和追求,如《商颂·烈祖》中记载“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和羹”是调和羹汤之意,“戒”是指和羹必备的五味,“平”是指羹的味道要平和,体现了古人“以和为美”的饮食养生观,对后世的养生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车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