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支原体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学者对支原体进行过研究,目前已发现的支原体达200余种,广泛分布于人类、动物、昆虫及植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的绝大部分支原体为支原体科中的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由于支原体基因组非常小(仅580~2 200kb),在生长和繁殖过程当中的代谢能力相当有限。在种系发生上,支原体由革兰氏阳性细菌通过缩减其基因数目进化而来,因此支原体并非处于进化树的根部,而更可能是进化晚期的产物。

由于生物合成能力有限,绝大部分支原体是寄生,具有严格的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当支原体进入某一适当宿主后,能在宿主体内生长和繁殖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具备一系列抵抗宿主免疫系统和转移至新宿主的分子机制,包括抗原拟态、表型的可塑性以及入侵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等。支原体生长缓慢,营养要求苛刻,且目前缺乏有效的基因分析工具,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支原体的研究。尽管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支原体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章着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介绍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和可能的致病机制,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具体疾病,可参考本书的各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