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南柴北门”与“柴氏医家”

山西中医界流传着“南柴北门”一说,我大约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才听说的。所谓的“北门”,是指享誉三晋乃至全国,执教于山西北部大同市大同医专,著名中医大家门纯德教授及其“门氏医家”的后人们。而“南柴”,是指祖居山西南部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著名中医大家柴浩然先生及其“柴氏医家”的后人们。至于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何处?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抑或是业内自然形成、渐渐默认的一种共识?现在已无法考究了。由于同时联系到盛名远播的“北门”,也就不好意思再予深究,或许只是陪衬于“北门”的一种说法而已。但是,这也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柴氏医家”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柴氏医家,世代崇文重教,以医为业。家族和姻亲大多从事医疗或教育工作,被乡亲们誉为“书香门第”“礼仪之家”“中医世家”。因柴氏祖辈曾家居当时的荣河县城,成为各位乡里名医来到县城的歇脚之处,他们相聚在一起,常常讨论的是中医学术和临床上的疑难问题。逢年过节,走亲串门,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也都是中医临床或治学等专业方面的体会或遇到的困惑,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家庭中医学术氛围。

我的祖父柴继羔公(1881—1938),是清末民国时期享誉三晋的教育家,曾历任长治、太原、临汾、运城等地中学或师范校长,山西名胜隰县“小西天”题额即其墨迹。祖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但从教之余,兼修医理,嗜好经典,手不释卷,热心仁术,替人疗疾,亦为之乐。在任山西省立第九中学校长期间,他特意聘请精通医道的隰县张学常先生为学监,师生罹患疾苦,张先生总能及时诊治。二人公余切磋医道,乐此不疲。退职后回到原籍,祖父与乡里的伤寒名家谢荩伯先生、温病名家周紫薇先生等,过从甚密,专心于医,每遇疑难病症者求治,辄能应手取效,其学问与医道至今仍为人推崇和赞誉。

父亲柴浩然先生(1923—1993),幼承庭训,拜师学医,矢志岐黄,学验俱丰。治伤寒之学,师从谢荩伯先生,当时背书以至“唇肿”。治温病之学,师从周紫薇先生,入师前,周先生要求查背温病经典,父亲熟诵如流,周先生甚为欣慰,随即得允从师。父亲早在17 岁时,即以善治急危重症而名噪乡里,被乡亲誉为“娃娃医生”。年长后,父亲为进德修业,曾两次只身前往江南名医荟萃之地,拜师学医;还奔赴北京、上海走访名师,兼容并蓄,广纳各家所长。

父亲一生根植基层,服务百姓,治病无问长幼亲疏,贵贱贫富;不避寒暑,不计酬劳;潜心医道,淡泊名利;医术高超,救人无数;处世光明磊落,举止温文尔雅;生活俭朴,以简自乐,常以简斋、简设、简衣、简食为悦。1978 年后,在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医医院(现运城市中医医院)工作,获评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内科名誉主任。1991 年,被评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柴浩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柴浩然医论医案集》、《著名中医学家柴浩然墨迹》等书传世,在河东一域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和尊崇。

父亲授业门人众多,学业较佳、学有所成的代表传承人主要有:

表兄李致重,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软科学研究专家。早年在农村基层从医期间,师承柴浩然先生,从业中医十年后,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功底,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先后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等;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曾受聘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现任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发表学术论文260 余篇,著有《中医复兴论》《医医》《医理求真》《中医临床辨惑》《正医》《中西医比较》《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医界影响广泛,受到关注。

家兄柴瑞霭,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院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等,著有《柴瑞霭》(“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全国名老中医柴瑞霭临床经验集萃》等,被北京中医医院特聘为中医专家。

家弟柴瑞震,主任医师,曾任《中华名医论坛》杂志社总编辑。主要从事中医古籍整理校释工作及四大经典著作的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171 本医学书籍;与人合编出版了40 部医学书籍;撰写发表了200 余篇医学学术论文;代表著作有《伤寒论心悟》等。

家姊柴瑞雪,早年师承父亲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妇科和农村常见病的治疗,多年一直在农村基层为百姓治病。

我在家行二,父取名为瑞霁,字晴初。曾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学校校长、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中医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委、省政府联系专家。曾获“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在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 余篇,担任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5 部,与李飞教授合著《方剂的配伍方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有英文版、西班牙文版等;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基本常识》(供四年制护理专业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台湾知音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书名更换为《中医概要》;著有《柴瑞霁》(“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等。

柴氏医家第四代的8 名子女和徒弟,也都是当地临床一线的中医大夫,有的已是主任医师、中医硕士或当地政府评选的名中医,他们传承家学,恪守家风,发扬光大,成为当地中医临床的骨干人才。柴氏医家第五代的中医传人,已有中医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多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2 人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室工作人员20 余名,为柴氏医家临床经验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柴氏医家”,医历五世,可谓传承不断,门人众多,后继有人。其中,柴氏一门先后出现三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设立了柴瑞霭、柴瑞霁两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了享誉当地、造福一方的“名医群体”。这种现象,全国中医界也并非多见,这可能也是“南柴”之誉的真正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