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河渠二》

卫河,出辉州苏门山,经新乡汲县而东,至大名路濬州,淇水入之,名为御河。经凡城县东北,流入济宁路馆陶县西,与漳水合,又东北至临清县,与会通河合。从河间路交河县北入清池县界,永济河入之。又北至清州静海县,会白河入于海。

……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民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达于御河。至元十七年,江南平,置汶泗都漕运司,控引江、淮,以供亿京师。自东阿至临清二百里,舍舟而陆,车运至御河,役民一万三千二百七十六户。经茌平县,地势卑,夏秋霖潦,道路不通,公私病之。于是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于御河,较陆运利相什佰。诏廷臣议之。二十五年,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偕源按视地势,之贞等图上可开之状。丞相桑哥奏言:“安民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定[28]、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一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六万[29]八千定,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来春浚之。”从之。

二十六年春正月,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征旁县丁夫三万,以断事官忙哥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选等董其役。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以六月辛亥工竣,凡用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事。元初,遏汶入洸以益漕,汶始与洸、泗、沂合,独未分于北。至元二十年,自济宁新开河,分汶、泗诸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济水故渎,以达于海,而犹未通于御河。至是,又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直达临清,而泗、汶诸水始通于御河焉。

二十七年,以霖雨岸崩,河淤浅,中书省臣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挑浚之役。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人,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巡视,且督工,易石闸,以工之缓急为先后。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云。

会通镇闸三、土坝二,在临清北。头闸,至元三十年建。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元贞二年至大德二年建。隘船,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建。李海务,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周家店,南至七级闸十二里,大德四年建。

七级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元年建;南闸,至阿城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

阿城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三年建;南闸,至荆门北闸十里,大德二年建。

荆门闸二:北闸,至荆门南闸二里半,大德二年建;南闸,至寿张闸六十三里,大德六年建。

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建。

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

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

——《新元史》卷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