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西北城镇布局、治理与边疆社会稳定研究
- 刘缙 康蕾
- 6043字
- 2025-04-27 16:29:59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 研究目标
首先,北宋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能否成功,关系着西北边疆的和平与稳定,对整个北宋王朝的繁荣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希望能够在传统历史学视野之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静态上研究城寨布防的地理格局,动态上关注北宋西北边疆的经济、人口及基层社会的综合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深化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针对传世文献记载相对比较单一的现状,本书将对西北地区的碑刻等资料中有关北宋西北边疆地区基层社会的史料进行甄别和详细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北宋中央政府对于西北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与西北基层社会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最后,通过对城镇布局、国家政策与动态的人口变动、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北宋西北边疆管控的理论体系,即在战争之外,更重视民生、更加强对基层社会的软性管理,通过不断的文化融合,实现对边疆由内及外、从微观到宏观的有效管控。
二 研究框架
(一)北宋西北边疆的空间格局
由于中国历代王朝对于“西北”的概念不尽相同,因此,本书在界定北宋西北边疆之后,第一,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北宋时期当地城镇的分布与格局。第二,利用当代地理学的中心城市理论,分析各个城镇在整体国防体系中的功能,找出其中的核心城镇进行定位,通过对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辐射范围的探讨,研究这样的格局对于边防及边疆发展的作用及功效。第三,通过分析各个城镇之间的联系和商业往来,研究西北边疆防御的宏观格局。
(二)北宋西北边疆的人文地理概况
本书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当地民族构成、人口分布及人口迁徙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重要居住地点城镇的兴废、地位升降与沿革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对各个城镇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变化、经济状况的考察,揭示出基层社会的微观变化与边疆经济发展以及北宋国家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
(三)北宋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史料收集、分析,对北宋政府有关西北边疆社会的政令、法规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探讨国家政策、政令及其应用在西北边疆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与成效。
(四)北宋西北边疆社会治理措施的理论体系构建
北宋西北边疆的城镇与人口是基层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央政府的政令则是对这二者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通过有效的布防格局和边民政策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使得城寨经济得到发展、人口显著增加,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正是基层社会管理与边疆社会治理的终极目的,也是笔者试图构建的理论体系。
三 研究思路
笔者拟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既注意从宏观上考察北宋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发布的政令与法规,又注意从微观上对西北边疆民族与人口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研究中,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笔者将传世文献与碑刻资料、考古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充分结合。
[1]沈长云先生认为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是古代黄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带同时是姬周族人最早发祥地”。见《华夏族、周族起源与石峁遗址的发现和探究》,《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49,咸平四年冬十月庚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78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87《地理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43页。
[4]北宋时期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和府州(今陕西府谷)隶属于河东路,并称麟府路,其地与西夏接壤,在宋夏战争时期也是重要的交战区域。因此,北宋时麟府路属于广义上的“西北”区域,也包含在本书的讨论范畴之内。
[5]《宋大诏令集》卷240,《安抚秦州蕃部尚波于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42页。
[6]《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二月丁酉,第397页。
[7]《宋史》卷492《吐蕃传》,第14151页。
[8]《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己丑,第395页。
[9]《宋史》卷485《夏国传(上)》,第13984页。
[10](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3,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3页。
[11]《宋史》卷258《曹玮传》,第8984—8989页。
[12]《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寅,第5549—5550页。
[13](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集补编》,《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18页。
[14]《长编》卷204,治平二年春正月癸酉,第4935—4941页。
[15](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30《请减五路城堡札子》,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3—455页。
[16]《长编》卷514,元符二年八月甲午,第12227页。
[17]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8]刘庆、毛元佑:《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王天顺主编:《西夏战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2][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李蔚:《宋夏横山之争论述》,《民族研究》1987年第6期。
[24]吕卓民:《永乐筑城与永乐之战》,《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5]李天石:《宋夏争夺河西控制权述评》,《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
[26]周莲弟:《富弼与北宋的御夏政策》,《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7]郭琳:《浅述韩琦的对夏策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8]李昌宪:《浅攻进筑:范仲淹在北宋对西夏作战中的战略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9]杜建录:《从太宗燕幽之败到仁宗陕西之战》,《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范仲淹御夏事迹述评》,《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论王安石御夏方略》,《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30]郭艳红:《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31]孙昌盛:《论宋、夏在河东路麟、府、丰州的争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2]王福鑫:《宋夏情报战初探——以元昊时期为中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3]李琛:《从李元昊对情报的利用看西夏对宋三场战争的胜利》,《军事历史》2007年第3期。
[34]孙继民:《俄藏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 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35]张春兰:《〈宋建炎二年(1128年)德靖寨牒某指挥为招收延安府脱身官兵事〉 考释》,《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6]陈瑞青:《两宋之际陕西军政问题研究——以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 为中心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7]杨倩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与宋史研究——以鄜延路为中心》,《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38]陈艳:《俄藏黑水城文献宋保安军金汤城文书诸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9]金勇强:《环境冲突视野下的宋夏战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论地形地貌对宋夏战事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区域气候与宋夏战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宋夏战争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再议》,《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宋夏战争与黄土高原地区草原植被的变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40]孙方圆:《饮用水与宋夏战争》,《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4期;《宋夏战争中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史学月刊》2019年第2期。
[41]叶凯:《唐五代突袭战的余晖——北宋淳化五年夏州之役考述》,《宋史研究论丛(第24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42]雷家圣:《北宋时期绥州的战略地位与宋夏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高遵裕与宋夏灵州之役的再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43]林鹄:《从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之检讨》,《军事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
[44][日]前田正名:《陕西横山历史地理学研究——10—11世纪鄂尔多斯南缘白于山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杨蕤、尹燕燕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45]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46]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张勇:《论北宋军事地理格局的演变》,《学术探索》2015年第6期。
[48]刘宇瑞:《北宋河东路军事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7年。
[49]马巍:《北宋河东路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以交通道路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7年。
[50]缪喜平:《北宋泾原路古城遗址考察及边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
[51]孙尚武:《北宋时期麟府路边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2013年。
[52]唐敏:《北宋熙河路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
[53]岳凯峰:《地缘政治视域下的北宋熙河地区蕃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
[54]詹静娴:《北宋镇戎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5年。
[55]《宋夏关系史》第八章,第171—234页。
[56]米寿祺:《绍圣开边与章楶经营天都》,《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宋夏对峙时期的天都地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57]李清凌:《宋朝陇右地区的榷卖与民间贸易》,《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宋代陇右地区的土地经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58]刘建丽:《北宋的秦州蕃部与堡寨》,《西北史地》1995年第1期;《宋夏战争与秦州蕃部》,《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59]马巍:《伐木、置寨、开疆——从采办木材看宋初秦州堡寨体系的建立》,《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60]林建:《城寨之外:北宋西北沿边“崖巉”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年第3期。
[61]顾吉臣:《宋代城寨制度考述》,《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4期。
[62]刘缙:《北宋西北地区城寨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63]孙伟:《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4]周燕来、刘缙:《北宋西北堡寨职官管理体制初探》,《求索》2009年第8期。
[65]陈守忠:《临夏自治州古城寨遗址调查》《陇山左右宋代城寨遗址调查记》,见氏著《河陇史地考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6]米寿祺、黄自修、许汝通:《海原县古城寨堡遗址考释》,《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67]杜林渊、张小兵:《陕北宋代堡寨分布的特点》,《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8]刘文戈:《在镇原、合水实地调查范仲淹所筑城、寨遗址》,《范仲淹与庆阳——纪念范仲淹知庆州9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9]张多勇、庞家伟:《宋代华池县境内部分御夏堡寨遗址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2年第3期;《北宋延州与西夏盐州的道路及龙州、藏底河城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20年第4期。
[70]史念海:《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河山集》第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河山集》第六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吕卓民:《宋夏陕北争战与北宋的筑城》,《西北历史研究》1989年号,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简论北宋在西北近边地区修筑城寨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宋代陕北城寨考》,《西北历史研究》1988年号,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72]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论北宋西北堡寨的军事功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3]金勇强:《北宋西北沿边堡寨商业化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4]收入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5]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
[76]钱俊岭:《据形胜以逼夏——论北宋平夏城的战略地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7]李永磊:《从古渭寨到通远军——北宋御夏政策转变的个案分析》,《西夏研究》2011年第1期。
[78]杨鸿光:《北宋中晚期宋夏战争中的堡寨研究》,《华章》2012年第3期。
[79]杨文:《试论北宋在河湟区域的堡寨修筑战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80]强文学、黄领霞:《宋夏战争中的乡兵与堡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1]李晓玉:《北宋西北沿边堡寨同名异译考》,见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六辑)——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82]汪天顺:《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曹玮与北宋西北边防整饬》,《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熙河开发与北宋国家统一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北宋前中期的西北边疆经略》,《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招亡纳叛与建国立号:北宋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新动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2期。
[83]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84]张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西北边疆政治思想考述》,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5]叶梓:《北宋熙州经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86]连菊霞:《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2期。
[87]王东仓:《北宋与西夏的对峙及其对陕北生态环境的影响》,《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8]金勇强:《军事屯田背景下北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古今农业》2010年第1期。
[89]杨小敏:《军事地理环境与北宋时期秦州经济的发展特点》,《中国农史》2012年第2期。
[90]王东:《自然灾害影响下宋夏关系述论——以宋初为中心》,《西夏研究》2012年第2期。
[91]褚清磊:《唐宋时期陕北城镇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2]雍际春、吴宏岐:《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93]张红艳:《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三秦出版社2019年版。
[94]杨方方:《北宋西北沿边地区市场发展及其区域特征》,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5]程龙:《北宋西北沿边屯田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差异》,《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96]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97]张雅静:《北宋前期宋夏关系对北宋吐蕃招抚政策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98]杨方方:《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分布与交通格局的改变》,《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
[99]王战扬:《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与军事决策研究——以对夏战争为考察对象》,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9年。
[100]黄纯艳:《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101]郑涛:《极边—次边—近里——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三级制界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