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
- 谢文泽
- 4594字
- 2025-04-28 18:04:08
第一节 基本内容
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1+2+3+4+5+6”,即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两组国家、三个次地理区域、四个发展阶段、五个发展方面、六条重要线索,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 地缘政治概念
在较大程度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是体现这一概念的重要多边组织或地区组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是联合国所属的区域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立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948—1984年该委员会的名称是“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随着英国、荷兰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部分殖民地陆续独立并成为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国,该委员会自1984年起改用现名。截至2021年,该委员会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33个成员国、14个联系成员。[2]33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成员国被称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14个联系成员则是分属于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的政治实体,这些政治实体通常被称作“未独立地区”。对于这些未独立地区,本书采用“政治实体”这一表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成立于2011年,其成员为33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基本宗旨为“对内加强团结,对外一个声音”,即尊重成员国的多样性,加强成员国的团结,推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推进现有区域和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在经贸、生产、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制定地区发展的统一议程;在涉及拉共体的重大问题上,协调并表明成员国共同立场,对外发出“拉共体声音”。
二 两组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
拉丁美洲国家意指“拉丁语系的美洲国家”,包括18个西班牙语(包括主要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1个葡萄牙语国家(巴西),合计19个国家。17个拉丁美洲国家位于美洲大陆,2个(古巴、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西班牙语国家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巴西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和葡萄牙均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因此,拉丁美洲国家也常被称作“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根据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国国土面积合计约为1995.2万平方千米,约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领土总面积的97.7%;2021年19国人口合计约为63616万人,约占地区总人口的96.4%。[3]在本书中,“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为“拉美国家”,这些国家所处的区域简称为“拉美地区”。
加勒比国家包括12个英语国家、1个法语国家(海地)和1个主要使用荷兰语的国家(苏里南)。9个加勒比国家位于加勒比海及周边地区,1个(伯利兹)位于中美洲,2个(圭亚那、苏里南)位于南美洲。14国国土面积合计约为46.3万平方千米,约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领土总面积的2.3%;2021年14国人口合计约为1902万人,约占地区总人口的2.9%。[4]
三 三个次地理区域: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南美洲
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中美洲有8个国家,即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这8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合计约为248.7万平方千米,2021年人口合计约为18172万人。[5]从语言、地缘政治等角度来看,伯利兹属于加勒比国家,而位于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则被看作中美洲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多米尼加积极参加中美洲一体化进程。2005年美国与多米尼加以及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5国签订了《美国—多米尼加—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2006年生效。
加勒比地区在较大程度上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加勒比海、加勒比海地区、加勒比国家、加勒比地区等表述既相关,又不同。加勒比海是被中美洲、南美洲、小安的列斯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所围拢的一片海域,地处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洲与北美洲的海上交通运输“十字”要冲,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因此,加勒比海被看作美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域范围不仅包括加勒比海,还包括大安的列斯群岛以北的巴哈马群岛海域,换言之,加勒比海地区主要是指西印度群岛所涉及的海域。加勒比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语言、文化概念,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非拉丁语系国家。加勒比地区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加勒比地区仅指14个加勒比国家,而广义加勒比地区则包括14个加勒比国家和11个拉美国家(10个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和加勒比海中的古巴),因此,广义加勒比地区被称作“大加勒比地区”。本书中的“加勒比地区”主要采用狭义概念。
南美洲(亦称“南美地区”)有12个国家,其中,圭亚那、苏里南2国属于加勒比国家,其他10个国家属于拉美国家。南美洲的10个拉美国家可分为2组,即6个安第斯国家、4个南方共同市场(以下简称“南共市”)国家。6个安第斯国家又可分为3个上安第斯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3个下安第斯国家(秘鲁、玻利维亚、智利)。4个南共市国家为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
四 四个发展阶段
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分期,本书将该地区的发展进程分为4个阶段,即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和土地共有制阶段(1500年以前)、殖民统治与大地产制形成阶段(1500—1820年)、考迪罗主政与初级产品出口繁荣阶段(1820—1929年)、民众主义与发展转型阶段(1930年以来)。
公元1492年,即明朝(1368—1644年)弘治[6]五年(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1506年)[7]首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率领一支小型航海船队,在天主教会和西班牙国王的支持、资助下,从位于亚欧大陆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向西横越大西洋,抵达古巴岛。哥伦布固执地认为,古巴岛是印度的一个半岛,将岛上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中文译作“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原住民基本上被称为“土著人”(本书后文采用“土著人”这一表述)。在哥伦布到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之前,这一地区的土著人以土地共有制为主要基础,形成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农业文明。
教权、王权、地权、财权相统一是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重要基础。罗马教皇支持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开拓殖民地,并为两个王国划分全球殖民范围。新发现和占领的殖民地,其土地和原住民分别属于西、葡两国王室,两国国王尊奉天主教为国教,协助天主教会在殖民地传播,要求原住民信奉天主教,在殖民地为教会征收什一税。国王将殖民地的土地、原住民授予或委托给殖民者(主要是殖民官员)统治或管理,王室拥有税收权、贸易权,殖民者在较大程度上拥有地权、财权。殖民统治时期,王权在殖民地逐渐弱化,土生白人的教权、地权、财权逐渐强化,教会、私人大地产的形成是典型表现之一。
19世纪初叶,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宣布独立。1820—1929年考迪罗主导拉美地区政坛,19世纪中后期至1913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繁荣。20世纪初叶,民众主义在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崛起并进行了早期执政尝试。本书选择1820年和1929年作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1820年前后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宣布或实现独立。第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改变了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第三,国外的世界经济史学者对1820—1929年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估算或测算数据较为丰富。
1930年以来,民众主义和发展转型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两个显著特点。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民众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影响持续加深。在政治方面,经历了民众主义、威权主义、民主化等转型。在经济方面,经历了市场保护与进口替代、市场开放与出口导向等发展模式转型。在社会方面,完成了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绝大部分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在外交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探索和推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进程,主张“开放的地区主义”,支持和坚持多边主义。
如图1.1所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公元0—150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0.1%。在第二个发展阶段(1500—1820年),该地区的年均GDP增长率约为0.2%。在第三个发展阶段,1820—1870年为独立初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率约为1.4%;1870—1929年为初级产品出口繁荣时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率约为3.4%。在第四个发展阶段,1930—1980年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率高达5.0%。1980年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转向市场开放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1981—2020年地区年均GDP增长率约为2.4%。1870—1980年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威权主义交替主导地区政坛。

图1.1 公元0—202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年均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1.公元0—1500年、1500—1820年、1820—1930年、1930—1980年年均GDP增长率:[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根据有关估算数据计算。2.1980—2020年:根据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
五 五个发展方面: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
根据世界银行2021—2022年的国民收入水平标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17个经济体属于高收入经济体,除智利、乌拉圭位于南美洲外,其他15个经济体均位于加勒比海及附近地区(如英属百慕大群岛)。[8]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其《2019年初级产品与发展年度报告》中,将17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列入初级产品依赖型发展中经济体名单,其中包括11个拉美国家、6个加勒比国家。[9]该组织的《2021年初级产品与发展年度报告》使用了“初级产品依赖陷阱”这一表述[10],认为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是这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发展缓慢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
绝大部分高收入经济体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智利、乌拉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少部分国家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些现象意味着,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与发展需要适当的社会、政治、自然条件和国际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各个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的发展。
六 六条重要线索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有6个因素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现实、未来影响较大,即土著人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本书将这6个因素作为观察和分析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6条重要线索。
土著人土地共有制主要包括村社(社区)集体所有制、世居领地、居留领地,前二者是土著人的传统土地制度,居留领地主要形成于殖民统治时期。大地产制形成于殖民统治时期,在19世纪得到巩固和扩展,大部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保留和延续了大地产制。考迪罗主义和民众主义在较大程度上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前者形成于殖民统治晚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长期影响甚至主导大部分拉美国家政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民众主义逐渐成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主义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要本土发展理论之一。新自由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智利进行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围绕农民与土地、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世界4对关系,土著人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主要涉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考迪罗主义主要维护大地产主的利益,倾向于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民众主义倾向于农民、劳动、政府和国家,认为农民、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体,主张国家福利化。结构主义注重4对关系的调和,认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心—外围”关系,主张政府干预和市场保护,强调国家福利化。自由主义倾向于土地、资本、市场和世界,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