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上册)
- 王传闻
- 1490字
- 2025-04-28 13:37:10
四 研究方法
本书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翔实的文献基础上,立足于多年来开展的大量吟诵活动、吟诵教学等实践活动,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学科范围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学、中国古近现代史、民俗学、音律学、人类学、文艺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音乐形态学、比较音乐学、教育学、美学、历史学、音乐分析法、人类解剖学、心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理论。
研究方法主要注重普遍性与个性化分析,并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音乐形态分析法、个案代表性扩展法、实用实证法、归纳概括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查统计法、边缘交叉学科法等等方法进具体的吟诵理论探究。具体说明五种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内容,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和鉴别文献资料而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最终形成对所研究对象的认识,是文献研究的方法。我们在研究中所阅读的主要文献有各地市方志、各地方言语音沿革的历史文献、涉及诗词文赋各研究文体的历史文献、涉及吟诵传承人所在地市教育概况的文献、涉及传统吟诵的相关今古文献、四川地区私塾教育的相关文献及四川民歌、四川宗教音乐、四川戏剧等。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引用于本书的文献综述、文化背景、创作背景、相关历史等方面的论述。
(二)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和手段。通过近五年的田野工作,我们获取了数量巨大而又内容丰富的一手资料。
首先,我们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寻找采录线索,比如拜访当地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书法学会等;拜访当地文化单位,如文联、社科联、大中院校;联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如各地语委系统;广泛在各种国学学习场所或网上资源群散发信息;指已经采访过的受访者推荐合适的受访人;询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吟诵爱好者;等等。通过各种采录线索得到可能的受访信息后,想办法请信息提供人或受访者的家人朋友用手机录下视频和音频,做到“先期采录”,由四川省吟诵学会学术委员会判断是否属于吟诵后,再决定是否前往采录,以此提高采录成功率。即使判断为不太适合采录的对象,也会记录下对方的联系方式等信息作为受访人备选资料存档。遇到其他地区的吟诵信息或濒危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医、古琴、武术以及有价值的传统手艺等,我们也会进行采录整理。如采录小组在广元剑阁进行吟诵采录时,发现赵庭辅先生留存有三大本广元当地山歌采集手抄本,遂于2019年6月多次登门拜访,对赵老会唱的民歌进行了全部采录,2019年7月赵老因病去世,这份宝贵的文化财产幸而因采录及时而得以留存,为将来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在采录过程之间,通过与老先生们的交流访谈、对他们的虔诚请益,我们不仅采录到各种体裁的诗词文赋,同时也记录了这些老先生的各类吟诵文本和文史资料。
(三)音乐形态分析法
本书从传统文人音乐的本质出发探索四川传统吟诵的整体形态风格,通过音乐形态学的研究分析方法着眼于四川传统吟诵的音乐本体,对结构形态、旋律形态、节奏形态等诸要素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分析。
(四)个案代表性扩展法
我们通过对四川不同地域和不同吟诵采录个体进行由表及里的详尽研究和定性分析,力图总结吟诵规律的因果关系,结合理论和实践还原吟诵本来面目,将其上升为四川传统吟诵理论的真实阐述。
(五)实用实证法
本书以实用性为目的开展吟诵理论研究,以实证性方式进行使用、发挥作用,使吟诵研究成果受到实践检验,这应是吟诵理论研究未来的一条道路。我们将四川传统吟诵研究的理论成果服务于社会大众,通过大众的学习交流和反馈情况以及对吟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达到吟诵本体理论的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