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隔与爱慕:中国经典传说的多元阐释
- 肖波
- 4089字
- 2025-04-28 19:32:31
序
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四大民间传说。一方面,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婚姻爱情主题,如牛郎织女的银河守望,白娘子为救许仙而勇斗法海,梁山伯祝英台的生死相依,孟姜女因寻夫而哭倒长城,其中或浪漫,或凄美,或悲伤,或勇决,均能以其既世俗又神异的人物、事件和由阻隔、爱慕构成的曲折情节,深深打动人心;另一方面,这些传说又都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中牛郎织女早在先秦的《诗经》时代即已出现,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与民俗、节庆、地理、景观等互相影响,彼此吸纳,不仅大大丰富了其自身的意义内涵,而且形成了若干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诸如牛女传说之于农耕文明,白蛇传说之于市井生活,梁祝传说之于书香文化;又如牛女传说与七夕节、乞巧节、情人节之关联,白蛇传说与端午节之关联,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之关联,大抵就属于传说与文化交相影响后的辐射、吸附、凝聚、扩容。至于夜空的银河,塞北的长城(山海关),江南的断桥、金山寺、雷峰塔等自然、人文景观,也无不在特定的民俗文化层面成为这些古老传说的经典表征。
这是一座文学和文化的富矿,其中蕴藏着大量可供持续开掘的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批有眼光的学者,如胡适、鲁迅特别是顾颉刚、赵景深等人,即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孟姜女、白蛇传等民间传说,获得了若干开辟性的研究成果。新时期以来,这些民间传说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不少学者借助新方法、新理论和田野调查展开多元探索,一批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遂应运而生。不过,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艺术品是对不断更新的理解的开放。”真正的文学经典本应具有供人多角度、多层面持续索解的意义潜值,而观察视角、思维方式的变换,也会为同一经典提供不同的认知维度和阐释效果。大概正是有鉴于此,肖波君十多年前便瞄准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综合研究这一课题,拟在前人基础上,重点考察其经典化过程、传播方式、民众接受心理,以及故事类型、原型特征、当下的思想艺术价值等。而经过持续努力、不断完善,现在终于推出了这部新著《阻隔与爱慕:中国经典传说的多元阐释》,实在可喜可贺。
与以往的同类研究相比,肖著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
首先是其独特的切入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各有侧重、繁简有度的结构方式。全书由六章十九节组成,前四章各以一个经典传说为案例,分别解析人物、名胜、地域、情节之于传说的意义、作用和演进机制。具体而言,第一章聚焦传说人物,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中心,对主人公的多重身份(牛郎:天上星、人化神、世俗仙、放牛娃;织女:天女、织妇、思妇、巧妇)予以梳理分析,看其历时性发展与共时性交叉,以及天河之隔、女方之阻、男方之助、七夕之日几个关键元素的发展流变。第二章注目传说的发生地,以白蛇故事为中心,通过聚焦、合成、附着等方式,考察故事情节与杭州西湖断桥、镇江金山寺、杭州雷峰塔等景点的文化互动。第三章以梁祝故事及其流传地域为中心,探讨传说的起源与分布、资源的开发与竞合。并由宁波(浙江)、上虞(浙江)、杭州(浙江)、宜兴(江苏)、汝南(河南)、济宁(山东)等六地(四省)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流传保护地的过程,揭示梁祝传说之在地化特征与多元共存的社会形态。第四章转向传说情节,以孟姜女故事为中心,探讨要素张力与民间情绪的凝聚。其间有对“孟姜女”“哭”“长城”三大要素之内涵、外延的爬梳,有对孟姜女名字所体现之通名与私名转换历程的考察,而其归结点,则是“哭”所体现的情与礼的较量,哭“倒”长城所体现的科学与传说的纷争。如此看来,以上四章分别从人物、名胜、地域、情节入手,多元展开,深入掘进,既避免了平均用力,又彰显出各传说的特点;既有发展线索的历时勾勒,又有人物身份、故事情节、关键要素的微观考析,由此见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和整合的能力。
其次是关注经典传说的共性与个性、当下与未来,将本体研究与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如果说,肖著前四章重在本体研究、学理研究,那么,后两章则将关注目光扩展到了文化学、社会学层面,或聚焦经典传说的流传,探讨其中的共性基因与个性密码,并从世俗生活、超越现实、理性回归几大层面,解读此一中国话题所具有的多元民族性和世界性特点;或聚焦经典传说的去向,探讨它的当下与未来,进而以节庆为牵引,以实物为载体,以爱情为号召,揭示四大民间传说在21世纪所具有的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当然,这种文化研究、社会研究不独局限于后两章,而是依各传说之特点及论述之需要,在全书不同章节中均有表现。比如,白蛇传说由镇妖主题演变为爱情主题,与江浙民间同情白蛇、膜拜白娘娘的风习即颇有关联,此种民众心理,不仅改变了白蛇传说的基调,还直接造成了雷峰塔的倒塌和重建。再如,牛郎在山东沂源被赋予具体人格,化身名为孙守义的忠厚小伙,其性格体现了以“义”为突出特征的北方风习,而当地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依托,开发出颇有影响的文化景区,形成经典传说与地域文化的互动。此外,作者还将关注重心向当代和未来挪移,涉及经典传说的艺术载体和传播机制,经典传说与非遗保护、产业开发、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展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关注现实的学术态度。
切入角度和关注重心的改变,自然导致肖著若干新的学术观点的形成。这些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经典传说的主人公往往集中了多重身份,既有纵向的演变,也有横向的叠加。身份的多元使传说情节出现多种可能,而身份的差异导致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因而在传说经典化的过程中,人物的多元身份便成为故事演进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传说会因凝聚民间情绪而放大矛盾,出现超自然的奇迹。因为经典传说的结局多寄托了民众的愿望,鹊桥相会、梁祝化蝶、雷峰塔倒、哭倒长城,都显示了超自然的力量,也都是合乎民间情绪及其期盼的结果。第三,经典传说往往与风景名胜紧密关联,形成文化互动。名胜因附着传说而增添魅力,传说因聚焦名胜而落地生根。第四,各地对流传地的争抢,客观上有利于经典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换言之,经典传说因突出的文化价值而成为各地方政府争抢的对象,这一过程正是对与传说相关的史志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艺文民俗进行复原激活、对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利用的积极行动。第五,对经典传说的保护与利用应有文化远见与世界眼光。经典传说需要统筹考虑民族文化弘扬、世界文化交流、互联网思维、现代传媒技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故应在当下语境中做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以上这些观点,只是肖著中的荦荦大者,未必能完全反映其就各传说考察所得出的具体意见和新的发现,但仅此即可看出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重点,看出其一贯秉持的打通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的研究理念和宏通眼光。
在研究方法上,肖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善于从古典文学的边缘寻找突破口,依托传统的实证方法,运用源于西方而又为中国学者吸收改造了的文学阐释学方法,以及为众多民俗文学研究者采用且行之有效的田野调查法。在具体考察中,肖著既重口头资料与文献资料之相互印证,又重理论分析与现实发展之彼此呼应,以及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之深度结合。与一般枯坐书斋纯靠书面文献研究的学者不同,为了获取四大民间传说留传至今的第一手资料,肖波常常不辞劳苦,亲自到多地走访耆宿,展开实地考察。比如,2009年12月、2010年2月曾两次走访湖北十堰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拜会传承人罗成双;2010年2月又前往湖北宜昌,拜会下堡坪民间故事村传承人刘德方,现场聆听并记录了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讲述的四大民间传说。又如,2010年6月到山东沂源,考察牛郎织女景区;2014年8月到湖北郧西,参加七夕文化旅游节,考察天河景区;2015年12月到浙江杭州,考察西湖断桥、雷峰塔;2017年2月到河南驻马店,考察汝南县梁祝镇相关遗迹;2017年12月再访杭州,考察万松书院;2019年12月到浙江宁波,考察梁祝文化公园;2021年10月到江苏宜兴,考察善卷洞祝英台读书处。通过这些实地考察,他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经典传说的流传地、相关遗址遗迹、当地环境、风土人情及当地对传说的传承、利用等,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就此而言,说肖波这部书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当非无据。
肖波是我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他读本科时,我即给他所在的基地班带课,并常与他和几位会水的同学一大早骑车到东湖游泳。其时云白水碧,任意东西,随心所欲,无所不谈,我们由此建立了深挚的师生情谊。他毕业就职后,展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事业前景也颇为看好,却突然萌生了再读书的念头。对他的实力,我是了解的,也支持他在学术一途继续深造。于是,21世纪初他即来到珞珈山,跟我读古典文学的硕士,接着又读博士,几经选择,最后从汉唐文学研究转向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希望在古典文学、民俗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的结合部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语),这话用来形容读博时肖波的研究情状,倒是颇为贴切的。他很努力,也善于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也就使他的论文写作既扎实又多具新意,并因此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肯定。研究生毕业后,他先是留在文学院工作,后又调入更能发挥其特长的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几年后晋升为副教授,并在院长傅才武教授指导下,与国内多家机构取得联系,开发各类文化项目,一时间做得风生水起。然而,肖波念念难以忘怀的,似乎还是他曾花费深心大力的四大民间传说。他曾多次和我谈及一些新的设想,在博士毕业后的十年中,也时时留意学界相关成果,特别是各地口头传说整理成果,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机会,进行实地查访,自行搜集整理第一手的活态口头传说。与此同时,他又借两度赴英国知名大学访学之机,接触了不少新的理论和方法,收集了若干新的材料,撰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长期坚持,他关于四大传说的研究较之此前有了长足进步,并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想,这一成果的推出,不仅能对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研究产生助益,而且能对当下方兴未艾的文化普及、文化传承和利用产生助益,遂简述所知如上,并望肖波在今后的学术之路上继续精进,不断开拓,获得更好的成绩。
尚永亮
辛丑岁末匆草于珞珈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