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清第一圣君--万历
- 崇祯:勤政救不了大明,夹棍可以
- AltF4
- 2100字
- 2025-04-11 20:48:41
鉴于过去十年丈量全国耕田举措弊端严重,万历皇帝体察民情,
决定已经清算出来的隐田一律作废,并就此就此停止全国土地清丈。
你人还怪好的咧?
明朝普通百姓多是农民,距离大众传媒时代还有个几百年的技术鸿沟。
他们的声音不要说皇帝听不到,哪怕县衙里的县令也大多并不关心。
舆论完全被士林掌控,士大夫和宗室本来被张居正这老东西豁出脸面往死里整了十年,割肉无数,许多含泪连第八个小老婆都休了送人。
万历这条政令一出,一时间奏疏如雪片般从四海飞寄入皇城,万民歌颂万历皇上英明,及时废止张居正苛政,给天下苍生恢复生息的机会。
圣明不逊太祖成祖,远胜文帝景帝!
既然张居正搞的《清丈条例》打成苛政,那张居正这个人是不是有道德品行的问题呢?
张居正这个人有道德品行上的瑕疵,那是不是说明他不配做百官领袖,生前搞出来这一大批违背祖宗之法的其他改革措施是不是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有害于帝国呢?
借由一个事件攻击政敌,然后从道德上污名化对方,最后否定对方的一切,这正是文官最擅长的斗争手段。
反张,倒张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切在过去十几年间支持张居正的官员,统统被打成奸佞;
反倒是因为利益冲突或者纯粹懒狗,不执行《一条鞭法》,《清丈条例》,抗拒《考成法》的官员们成了不畏强权,为“民”做主的青天父母官。
万历十二年,神宗皇帝深感自己开出打倒张居正的第一炮是正义之举,
于是又下诏《罢一条鞭法谕》,废止《一条鞭法》:
“折银之法,民多不便。自今而后,夏税秋粮仍分征本色,徭役照旧轮班。”
万历十二年,再接再厉批准御史杨四知《请罢考成疏》,宣布“考成之法,苛察扰民,悉罢之“
万历十二年,经过两年调查,张居正的经济问题和作风问题盖棺论定。
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比起嘉靖年间的严嵩也毫不逊色,可谓十恶不赦。
皇帝下旨抄张居正家,导致17人饿死,尸体遭家犬啃食。长子张敬修拷打致死,次子张嗣修流放烟瘴地。
从嘉靖年间的桂萼到万历首辅张居正,耗费三朝两代名臣无数心血,酝酿五十多年终于开花结果的张居正中兴,
就此人亡政息,付诸流水。
事已至此,
如果大清第一圣君万历从此消停,明朝财政也就是退回到嘉靖年间半死不活的样子,估计还能再撑个一百年。
然而,
臭煞笔万历清算完张居正之后,在群臣绵绵不绝的称赞声之中彻底飘了。
朕这样的圣明之君,为最心爱的女人送上一个小小的礼物,应该不会有谁反对吧?
万历最心爱的女人,就是当今福王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
小小的礼物,就是废除崇祯便宜老爹朱常洛,立福王朱常洵做太子。
神宗皇帝这次为爱走天涯废长立幼的尝试,导致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只能说臭煞笔万历是真的对自己没有一点逼数。
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真有人去餐厅吃饭,被服务员小哥喊一声帅哥,就以为自己长得和吴彦祖一样帅吧。
不会真有人因为清算已经死了张居正,得了好处的文官上个奏章拍两句马屁,就觉得群臣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您吧。
万历和郑贵妃算盘打得好,先是以便宜老爹朱常洛年纪太小为由,不加冠礼不立太子。
然后在万历十八召见首辅申时行,预先沟通试探,表示“皇后尚年少,若生子必自立“(朱常洛亲妈是普通宫女,皇后没有儿子。)。
结果申时行反手就把神宗卖个干净,暗中知会官员,奏疏立刻像雪片一样几天二十几封送到宫里请立太子。
皇帝震怒!
奋起和文官斗争,历经十五年,逼退四任首辅(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仍不能让文官屈服。
万历的一生,是妥协的一生。
郑贵妃提出“三王并封”想继续拖延立储,再次引起群臣哗然集体上奏。(注1)
皇帝最终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认输,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万历委屈啊,
自己打倒了张居正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坏人,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想立自己真心爱人的儿子当太子这点小事,百官就都跳出来反对呢?
嘉靖皇帝天天修道什么事都不干,二十年不立太子,也没人敢说什么啊!
关于长期不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和嘉靖在文官那里待遇天差地别,崇祯觉得非常正常。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自然是万历和嘉靖在权术上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被文官玩弄,一个拿文官当玩具。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百官不能允许后宫干政这条政治红线被触碰。
万历堂堂九五之尊被郑贵妃PUA得像个汤姆,给郑贵妃他爹,他兄弟,他侄子都超额封了一堆官,送了一堆好处。
这副恋爱脑的样子,如果真让郑贵妃的儿子当了皇帝,那以后大明朝是姓朱还是姓郑?
世宗皇帝则根本没有这个风险,
道长心机深沉,套路繁多。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政坛老手都猜不到他想什么,更不用说后宫嫔妃了。
给嘉靖当皇后可是名副其实的高危职业,吃个醋就会被道长吓死(陈皇后),给外戚谋点福利就会被打入冷宫(张皇后),引起道长疑心还可能被直接烧死(方皇后)。
注1:
“大学士王锡爵等率九卿科道伏阙上言:
'立储国之本,礼莫重焉。今皇上欲并封三王,虽云待嫡,实则稽延。臣等稽诸祖训,考之《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万世守之不可易也。若并封三王,天下必疑陛下有爱憎于其间,恐非所以安社稷定人心也。伏乞收回成命,早定大计。'
上震怒,掷其疏于地。锡爵叩首流血,泣曰:'臣等非敢要君,实为宗庙计。若必行此议,请先诛臣等以谢祖宗!'“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