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最该死又是软柿子,第一个募捐对象就是您了
- 崇祯:勤政救不了大明,夹棍可以
- AltF4
- 2089字
- 2025-04-20 01:37:45
这几个商会在万历执政晚期迅猛发展,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给朝廷交的商税,却少得可怜。
享受了商业发展红利,却没有承担任何相应义务。
其中徽商和闽商都在崇祯预想的经济改革方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能太过暴力“募捐”。
至于晋商……这种做北方边境贸易,天然和后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团体,
嘿嘿嘿,等着吧,有你们好果汁吃。
不过,和几大商会比起来,后面两个阶层才是真正的重量级。
崇祯继续在表格中填下:
“大商会”——》“传统武功勋贵和宗室”
这两个群体在政治上已经极度边缘化,大多不事生产,全靠着压榨民脂民膏负担自己的奢侈生活,堪称压在百姓头上的头号大山。
尤其是郑贵妃的儿子福王,
崇祯前世翻烂明实录,崇祯长编,明史和各晚明历史人物列传。
那些被后世百姓唾弃了几百年的奸臣们各个耳熟能详,
吴三桂,洪承畴,甚至魏藻德,阮大铖,
这些人固然有亏大义,
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上,他们的行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并非不可理解。
唯有福王这个王八蛋,真正做到了干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人事,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只恨他没死在娘胎里跑到世上祸害百姓。
但本朝以孝治天下,
无缘无故给福王,蜀王,楚王这些叔叔甚至爷爷辈的宗室上夹棍募捐,难免被扣上不顾亲情的帽子,造成政治动荡。
该怎么对这些蠹虫动手,崇祯已经有了完全打算,只是还需稍作准备主动制造时机。
所以,
眼下最容易拿捏的——当然是
“传统武功勋贵和宗室”——》“太监和外戚”
这些人的特权全部依附皇权而生,皇帝一句话,就可以让今天高高在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明天卷铺盖去南京守皇陵。
而且,看完刚才的账本,
很明显已经有一位早就该死的超级软柿子,正怼着崇祯的门口等他去募捐呢!
他把表格收到袖子中,敲了敲御案:
“曹伴伴上前说话,皇祖皇贵妃(郑贵妃)今安在?”
今天是曹化淳在一边伺候,听了崇祯的话连忙上前:
“皇上,郑太妃现居西苑仁寿宫。”
仁寿宫,老妖婆还真会给自己挑房子。
这可是道长移居西苑以后最喜欢住的地方,建筑恢弘,风景如画,堪称养老圣地。
不错。
崇祯磨刀霍霍,第一个要下手的对象正是前朝郑贵妃和她的亲戚们。
华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女性,比如妲己,西施,杨贵妃和现在还是个五岁小屁孩的陈圆圆,大多因为长得漂亮被冠上“红颜祸水”的标签,其实纯属给昏君背锅。
但郑太妃是真的祸国殃民,对大明光速坠机到现在生灵涂炭的状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本之争间接导致万历无政府主义试验;
妖书案为400斤的宝宝福王从大明身上割走一大块肉,搞得河南民不聊生;
梃击案(注1,注2)、红丸案(注3)直接整死便宜老爹朱常洛,算是又给大明棺材板钉上一颗钉子——
不是黑天启老哥,
庙号不是乱起的,泰昌当了一个月皇帝就能叫光宗,天启老哥只能叫熹宗(虽然都有明褒实贬解读)。
正是因为便宜老爹短短执政时间里,百官都看到了明朝好起来的希望(光),到了便宜老哥,希望快破灭了(熹,微弱之光也)。
老妖婆干的这些事,不单随便哪一件单独拉出来都是该凌迟的大罪,还直接或间接给千万百姓家庭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如此该死之人,还想在仁寿宫养老善终?
“身边现在是谁伺候,郑氏还有人在朝中任职否?”
“太妃现在由吕老公伺候着,其侄郑养性现任正二品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崇祯闻言大笑:
“好好好,拟旨:让郑养性和吕公公都到平台来面圣,朕有事要问。”
皇上眼下最看重的事情,不是给孙老大人凑齐八十万军费嘛?
连内阁阁老都抽不出时间召见,见一个老太监,一个冷门外戚做什么?
曹化淳心里犯着嘀咕,嘴上却立刻应诺:
“奴婢这就去办。”
“嗯,另外去北镇抚司找几个使夹棍的能手,带十几具夹棍进宫来,也在亭台听命。”
皇帝的补充命令顿时让曹化淳停下脚步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听错了:
“皇上,您说……夹棍??”
“不错,上面再装些铁钉,不必夸张拇指粗细即可。”
拇指粗细的铁钉,还不必夸张??
夹棍带进皇宫,还要再加装铁钉,怎么想也不会是皇帝突然觉得乾清宫里的山水摆件不够美观,想给自己增添一些新的装饰品。
能做到司礼监秉笔的人自然不会是笨蛋,皇上要北镇抚司的人带夹棍入宫在平台候命之前还有一道旨意,是召见郑养性和吕公公。
地点也在平台。
曹化淳稍微一联想,便把崇祯的打算猜了个七七八八,
只觉得头皮发麻,连忙跪下膝行两步:
“皇上,请三思!”
崇祯停下翻阅账本的手,饶有兴致地看向他:
“哦?曹伴伴何意?”
曹化淳“咚咚咚”磕头如捣蒜:
“皇上一片拳拳孝心,诚可感格天地。然自逆阉魏忠贤一案,朝中诸臣惶惶久矣,若复究梃击、红丸旧事,恐清晏之局复生波澜。”
“太妃春秋既高,奴婢近闻其寝疾,纵陛下垂悯无为,亦恐大限不远矣……”
注1: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差供庞保、刘成主使,上命法司穷治。后以二阉毙于内廷,事遂寝。”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一》)
注2:
“张差梃击事,连贵妃宫监庞保、刘成。中外籍籍,疑贵妃谋危太子。”
(《明史·卷一百十四·后妃传二》)
注3:
“崔文升者,故郑贵妃宫中内侍也。光宗即位,贵妃进美女八人,又令文升掌御药房。光宗不豫,文升进大黄药,病益剧。中外皆咎文升,而给事中杨涟言:‘文升误用伐药,罪不容诛。且闻文升调护府第有年,不闻用药谬误至此。’由是议者蜂起,皆言贵妃阴教之。”
(《明史·卷一百十四·后妃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