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廣輿圖》之《漕運圖》河口圖說

圖一:明嘉靖《廣輿圖》之《漕運圖》河口圖(新圖一)
圖影來自於羅洪先編繪《廣輿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錢岱刊本,索書號:/06375。

明人羅洪先依據元人朱思本的《輿地圖》,增廣分幅而成著名的《廣輿圖》,在明代嘉靖年間初次刊行。據《廣輿圖序》“水陸縈紓,漕卒歲疲,儲峙孔艱,國用攸賴,作漕河圖三”[1],可見《漕運圖》並非轉繪自元代《輿地圖》,而是羅洪先依據計里畫方之法新繪而成。圖一為萬曆七年錢岱刊本《廣輿圖》,因為初刻本極為罕見,圖影難覓,所以暫取萬曆本圖影。同時,萬曆本圖雖然在方格網形狀、地名等個別地方區別于嘉靖初刻本,但是就《漕運圖》而言,應未有變化。[2]因此,圖一繪製內容應該延自嘉靖初刻本,表現年代當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初刻本刊行之前。

圖一中方位以大運河東岸為上方,大致為上南下北。圖一與圖二繪製的河口狀況有所差異,《前明嘉靖年河口圖說》記:“明永樂以後則為漕運咽喉,清河縣兩治於此,以甘羅城為城,後又移治河北。乾隆二十六年始移清江浦。”質之於圖一,“清河”尚在黃河南岸,而圖二中“清河縣”已移至黃河行經的“小清河”北岸。基於此,推測圖一表現內容當在圖二之前。閱視圖一,可粗知嘉靖前中期的河口狀況。


[1] 羅洪先編繪:《廣輿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錢岱刊本,第3頁,索書號:/06375。

[2] 參見任金城《廣輿圖在中國地圖學史上的貢獻及其影響》,載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7頁。另見王耀《萬曆本與嘉慶本〈廣輿圖〉辨識補遺》,《文獻》2008年第4期,第188頁;王耀《明代京杭大運河地圖探微》,《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第4期(總第124期),第318—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