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舆地图》
《大明舆地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之后绘制,绘制者不详。绢本彩绘,共18幅地图,叠装成册,每页图幅纵75厘米,横84厘米。首页“舆地总图”采用计里画方,每方500里,其余各图不画方。该图集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大明舆地图》采用形象画法,按明代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分幅,每幅地图各有图名,描绘了大明王朝的疆域、政区、山川形势,兼及周边国家与地区。整套地图集的排列顺序为“舆地总图”、北直隶、南直隶、山东(2幅,其中1幅为辽东,即今辽宁)、山西、河南、陕西(2幅,分别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用统一的图例符号分别表示府、州、县、卫、所和土司的治所。
“舆地总图”中用黑色套红的长方框表示布政使司治所,右下角题注:“每方五百里,止载府州,不书县,山止五岳,余别以水,不复概书。”图中黄河用黄色双线表示,长江用蓝色双线表示,其他河流用蓝色单线表示。分幅图中,府州用深蓝套红的长方框表示,县城用浅蓝色方框表示,文字皆为黄底黑字,府、卫、所边界用红色线条表示,山脉用浅蓝色形象画法表示,河流用双线表示。根据图中绘制的政区,如没有标绘澳门,湖广安陆州已标作承天府,北直隶隆庆县尚未改称延庆,广东四会县尚未改称广宁,该图反映的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行政区划建置。
通过对比《大明舆地图》的“舆地总图”和《广舆图》的“舆地总图”,可以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形状,黄河河源的形状,甚至黄河的形状也非常相似,而且在“河套”两字附近,黄河与方格网交汇的位置也都一致。此外还有海南岛的形状,北方沙漠的形状、走向以及附近几个湖泊的位置,甚至图中右下角的注记文字都相同,只是在具体地名标注的位置上存在稍许差异。
两者分幅图的数量也几乎相同,《大明舆地图》多出了“山东舆图”的辽东部分,但《广舆图》中有“辽东边图”,两者总体上也较为近似。就具体分幅图的绘制内容来看,两者也大致相同,如《广舆图》和《大明舆地图》中的“广西舆图”,两者府卫边界的走向画的大体相同,河流的走向甚至地名标绘的位置也都大体相当。
因此,《大明舆地图》与《广舆图》之间不是简单的参考关系,而可能具有前后承袭的联系。从《广舆图》各版本的序言来看,《广舆图》的绘制在当时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罗洪先断无抄袭《大明舆地图》的可能。所以可以肯定《大明舆地图》是以《广舆图》为基础摹绘的。
《大明舆地图》中没有说明具体的绘制时间,因此对于这套目前仅见的《广舆图》的彩绘本图集的绘制年代只能进行推断。由于其摹绘自《广舆图》,因此其绘制年代应该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也就是《广舆图》初刻本刊行之后。徐光启撰于明崇祯年间的《新法算书》卷十六载有“《大明舆地图》,以方格限里数。查自顺天府至应天府二千二百里,至杭州府二千七百里,至南昌府三千里,至广州府四千八百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大明舆地图》“舆地总图”按照计里画方计算,所标示的距离正好与这一记载相合,因此该图应该绘制在崇祯年间及其之前。由此我们可以推定该图很可能是在嘉靖至崇祯年间绘制的。此外,从图版形式、计里画方的方格网的形状以及黄河河源的绘制方法,尤其是《舆地总图》中没有绘制长城来看,该图应是根据万历七年钱岱刻本之前的某一版本摹绘的。
这幅地图在地图史上的价值有两点:第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彩绘本的《广舆图》;第二,说明在中国古代不仅可以根据彩绘本的地图制作刻本,而且可以根据刻本地图绘制彩绘本。该图集中“舆地图”1幅,即《舆地总图》。